|
|
|
|
2016-06-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还有多少孩子求学路上有悬崖 |
|
|
|
|
|
|
陡峭的悬崖上,一群孩子艰难攀爬着藤梯。他们背着书包,瘦弱的身子紧贴崖壁,脚下几百米高的悬崖近乎垂直。这是四川省凉山“悬崖村”的孩子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要攀爬两小时才能回到家。报道说,有七八个村民命丧此路……若非现场实景照片的呈现,人们很难相信,当下中国还有如此险恶艰辛的求学。 这个位于昭觉县支尔莫乡的“悬崖村”,至少已有200年历史,通向外界需顺着悬崖攀爬17道藤梯。当地群众的出行难上级部门也并非不知。据称,县里曾几次规划修路,皆因造价6000万元,投入产出极不相称而放弃。 修路要讲投入产出,以经济理性显然不无道理,何况当地财政窘迫,更有了“放一放”的理由。但若以此“经济理性”来应对搪塞孩子们的生命质问,恐怕再“理性”的人都会无颜以对。看看这些年城市里森林般崛起的高楼大厦,再看看那些花钱如流水的拆了建、建了又拆的华丽景观,在如许锦上添花的巨额投资潮中,难道我们真就挤不出这笔资金,为悬崖上的孩子修条简易安全的上学路? 无论是从地域,还是经济差异,找客观理由都很容易,但真相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忽视了那些“穷乡僻壤”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悬崖上孩子”的故事绝非孤例。在城里人看来,他们仿佛生活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尽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他们却仍在“蛮荒世界”挣扎求生。“悬崖上的孩子”表面看反映着农村经济和交通落后的现状,实则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严重匮缺的缩影。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最能真实体现一国的幸福指数,社会公平的度量更取决于“短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