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3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为未来发展腾空间 |
|
作者:
■李继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55 |
|
|
|
|
|
|
从2015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大农业”的新观念,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大农业”显然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新思路。那么,“大农业、大食物”将会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农业产业要如何应对这一调整和转变,把握改革新方向?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统筹思考、深刻理解“大农业”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看,大农业应涵盖“大农民”“大产业”“大金融”“大食物”“大发展”五个方面的内容: 大农民。传统意义上看,农民主要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与传统农民不同,大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大农民既保留了传统农业经营的优点,又避免了小农户的弊端;既可以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又有助于融入现代农业要素,而且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承担责任。 大产业。所谓大产业,就是要在各个功能充分专业化细分的基础上,将各层次的链条链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服务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并对其中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而且增加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最终获取终端农产品的品牌溢价。 大金融。所谓大金融,就是要改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现状,建立一批可以提供基层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为我国大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食物。所谓的大食物,不再是指传统的五谷杂粮,还应包括蔬菜、牛奶、蛋肉等高品质食物。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蔬茶等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第六产业”,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农产品供应体系。要全力做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工作。最终实现丰富居民餐桌文化,确保城市蔬菜副食品的有效供应目标。 大发展。所谓大发展,就是指通过大农民的培育,大产业的发展、大金融体系的构建,大食物的供应,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大农业体系,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市场、金融甚至国际化知识要素的深度参与才能与国际国内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健康的价值循环。而未来,随着大农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农业完全有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产生比肩工业的附加值和高新技术集群,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足以为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作者系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