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5-25
2016-05-25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抢滩“大健康”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6
    虽然业界对究竟何为“大健康”还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妨碍传统药企的纷纷“抢滩”。准确地说,制药企业的这种开疆拓土已有数年,算不上新鲜,即便已经有败者的退出,大健康领域的新鲜血液仍源源不断,不少制药企业相继进入这片他们认为的蓝海,也是药企转型和做大的一种选择。但要突出重围,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药企“大健康”利器,并不简单。
    究竟何为“大健康”,业界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人将大健康定义有关人类健康、美丽、长寿的检测、预防、治疗、保健、养生、调理、康复等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即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疾病之外的亚健康治疗和养生调理,包括药疗、食疗、物理疗法以及健康养生等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
    按照不少企业的实际做法,在传统制药业务基础之上,涉足其他领域,包括有各种功能的饮料、牙膏、食品等。准确地说,从前几年开始,药企掘金大健康市场早已开始,从天士力的帝泊洱、云南白药的牙膏、广药集团的王老吉凉茶、江中集团的猴姑饼干、太极集团的“太极水”到最近的金嗓子草本植物饮料,在老本行之外,很多药企都开始了“大健康”掘金之路。
    老本行之余,药企纷纷抢滩大健康又是为哪般?归结起来,可能还是利益和企业战略的双重选择。不难看出,药企抢滩大健康领域的主打产品多为快消品。放着利润更高、更擅长的医药行业不做,纷纷打入薄利的快消业,莫非是要“走量”?
    这大概也是药企多元化经营的一种选择。众所周知,国内药企在利润较大的原研药面前纷纷乏力,新药研发难度较大、药品利润空间缩小、行业监管日益严格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快消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即便在细分领域,动辄以数亿、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也难免让人垂涎三分,企业注重的,可能还是市场潜力。
    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规模已接近2万亿。有机构预计,到2016年“十二五”结束时,健康产业的规模将接近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做大健康是国家医药政策形势所迫和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到富裕型社会的必然需求。
    大概医药企业也从未像现在这般,对不同功能的饮品和其他快消品乐此不疲。
    虽然市场准入门槛相较于制药行业低一些,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医药企业要快速完成多元化经营,绝非易事。在跨界大健康领域的医药企业中,当然不乏成功案例,如云南白药牙膏,已经进入了牙膏市场前五名,在与不少老牌外资日化企业的厮杀中,分得一杯羹。有业内人士将这种成功归因于功能定位与品牌高度契合、价格策略、渠道切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而这种模式被复制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多个跨界大健康领域企业的共同特点便在于,某个产品取得成功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是单打独斗的局面,后续产品乏力,并没有形成集团作战。
    一场从医药到快消的成功跨界,需要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渠道等,这背后大概都需要从传统主营业务而来的资金支持。一场成功的跨界,强大资本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产品的竞争力、营销策略等都不可或缺。根据报道,国内约有数百家药企进入大健康产业,其中30多家为上市公司,但能够成功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产品并不多。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急功近利和按照药品思维模式运作大健康产品让不少企业铩羽而归,即便如此,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依然有医药企业不断进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