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9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八年的风雨跋涉让我丰富而充实” |
——记北京乐清商会秘书长林珠魁 |
作者:
■赵秀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327 |
|
|
|
|
|
|
2008年秋天,北京秋高气爽的季节,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林珠魁来到北京旅游。虽然还没有筹划好未来的退休生活,但是他觉得“累了半辈子,先轻松几年再说”。林珠魁给自己定了个近期目标,出去旅游,走走转转。 意想不到的是,林珠魁这次出去走走转转,一走就是8年,还没有转回到老家,而是成了北京乐清商会的专职秘书长、10余万在北京经商办厂乐清乡亲“娘家”的内当家。 日前,笔者专程走访了这位曾有18年军龄、在家乡乐清党政机关担任过部门领导、当过大型企业老总,退休后又与北京乐清商会有了8年交集的不是商人,却是温州商界的名人。 花甲之年人生转弯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年接待林珠魁来京旅游的北京乐清商会领导说,商会负责人和乐清驻京办的同志见到林珠魁,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正在物色一位新一届商会秘书长人选。林珠魁正是他们所要物色的合适人选。 在北京,乐清人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温州人的主体,其中,在北京大红门一带“浙江村”的经营者,乐清人就有十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经商办厂的工商界人士。北京是共和国的首都,这里与其他地区不同,北京乐清商会自然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商会。庞大的乐清人群体需要一个温暖的家,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搭建平台,沟通信息,凝聚乡情,而商会除了“服务会员”,还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乐清人爱国爱乡之情,传承乐商精神,推动京乐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谁能担起北京乐清商会秘书长这副重担呢?立足于“服务立会、文化兴会、品牌强会”的商会工作需要多方协调斡旋、精心组织、积极筹措,眼前的林珠魁,有较多的工作经历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定能够胜任商会秘书长这一工作岗位。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林珠魁,经熟悉他的有关同志推荐和北京乐清商会会长潘金立的邀请,并取得家人商量同意后,就拎着行李北上了。 2008年12月7日,还没适应北京寒冬的林珠魁走马上任,正式出任北京乐清商会秘书长。年逾花甲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北漂新生活。而他这一“漂”就是8年。 潘金立是连选连任会长,也是林珠魁在商会工作这8年的直接领导,林珠魁拿潘金立当商会的旗帜和掌舵人,对商会的重要活动和重大事项事前有请示,事后有报告,可潘金立总是拿林珠魁当合作者、当朋友,每每说起林珠魁,常夸林珠魁工作认真,有思路,能说会写,是一个称职的商会内当家。潘金立说,只要林珠魁在商会,他就可以不用操心商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日常工作,林珠魁可以让他绝对放心。 商会常务副会长卢必泽是最早到北京闯天下的乐清人,曾被媒体誉为北京“浙江村”的“拓荒者”。他说,我们来北京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过日子,是因为当年在家乡过不下去了。林珠魁放着在家的清福不享,退休了还应邀到北京来为老乡做服务,有时候还要受气、受委屈。创会会长卢华飞鼓励林珠魁说,“老林啊,你的工作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说好说坏你不要计较,你要为这么多老乡着想,老潘也需要你这样的人”。 “北京乐清商会会员多,摊子大,事情杂。老林一个人生活在北京,吃住在商会,工作在商会,没有自己的生意业务,会员有事情需要找他帮助,他都能热情接待,可以说真正是以商会为家,不容易啊。”许多会员这样说。熟悉林珠魁的人都说,他在北京的名气和声望,是用这8年的汗水积攒起来的。 拼搏之时不变初心 林珠魁走马上任时,北京乐清商会虽然说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但许多事情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厘清上下内外各种关系。为了规范、高效、扎实地开展工作,林珠魁凭借自己多年的机关行政工作经验,从组织架构到规章制度都逐一整理建立健全,制定商会会议规则、会议制度、接待制度、财务制度……着眼长远,着手眼前,一步一个脚印,为商会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商会是一种松散型民间社团组织,如何增强凝聚力,引导会员们更新思想、稳健经营、积极创新,这几乎成了8年来林珠魁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每次召集50多位常务会长开会这件事,会前通知就要花上一两天时间。参加会议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一天到晚天南海北,各自为战,让他们聚在一起商议个事是项大工程。每次都是林珠魁会前逐个打电话沟通,期间还要再发两遍短信提示。有个别人员因忘记了时间未能到会,还责怪他没有通知到,那可真是个冤屈,但他只是笑笑作罢。 商会会员队伍庞大,成员结构复杂,形形色色,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商会企业经营者和创业者的整体素质,提升乐商形象,林珠魁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开讲座、办沙龙、搞培训……为了让那些整天忙着挣钱的在京乐清籍生意人走进课堂静下心来听听课、充充电,他常常是反复动员通知,打了不知多少个电话、费了多少口舌。林珠魁说自己这样苦口婆心、反复劝说,但还是有一些人不理解,这些年他尝遍了苦辣酸甜、人生百味。 会员企业往往对商会组织的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感兴趣,对长远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注兴趣不高,而这正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林珠魁坚信古人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就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他说一定要坚持设讲坛、办讲座、搞培训,把该做的事做下去。 林珠魁这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地影响着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的上进心。曾经在秘书处工作的张玉环,报考公务员被唐山市检察院录取,安排在办公室工作,单位领导称赞她好像在机关工作过,熟悉机关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她说,在商会跟随林秘书长工作这两年,学到许多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让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取得明显的优势,并能很快适应机关的日常工作。现在秘书处工作的杨国山,已跟随林珠魁工作4年,原先连大学也没有上过,现计划去美国留学。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们看到林珠魁拼搏之时不变的初心和影响力。 收获之际心系耕耘 从军人到政府官员、大型企业管理者,再到社会民间组织的“商会内当家”,林珠魁说自己经历了三次角色转换。回顾8年的商会秘书长工作,他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你过去做过什么事、任过什么职,到了商会就应该是个扎实工作的服务员。 林珠魁在QQ上起名叫“溪畔愚翁”,他说自己这个商会秘书长就是一个心无杂念的看家老翁。正是这样的心态,简化了他与商会会长和众多常务副会长以及与广大会员之间的关系,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 有一次,商会组织名家书画笔会,由出资赞助者收藏名家书画。事后,一位赞助者称自己想收藏的一张名家画作不见了,责怪林珠魁工作没有做好。直到几个月后,在另一位赞助者收藏的书画作品中找到了这张名家画作,才归还了林珠魁的清白和尊重。 林珠魁的另一点体会是要耐得住性子。这几年间,原本个性要强的他改变了很多,遇事喜欢较真的脾气小了,棱角圆了,保持多年的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也改了。他说要适应这个团体的人群习惯,“要死了心性来做事”,光急没用。林珠魁信了这句温州民谚。商会工作有些时候急不来,他说自己的改变是为了心中的那分不变。他干事依然一丝不苟、依然不服输、依然全力以赴。他让自己冷下来、沉下去,耐着性子地说话办事,是因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 商会秘书长不像企业老总,没有具体任务、没有考核指标,但林珠魁常常是虚功实做,而且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经济发展论坛一年两次,会员联欢一年一回,常务会长会议每季度一次,为会员企业维权,发布信息,组织考察、捐助,举办讲座、书画笔会……各种活动红红火火。林珠魁说自己这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他要为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的乡亲们发挥余热,真正做点儿有意义的事。远离家乡的他不游玩、不赌钱,不会做生意挣钱,大多时间都呆在商会办公室。他常调侃自己是一个坐车不记路,没有方向感、不会种“自留地”的“三不残废人”,他的老同学和老朋友批评他没有经济头脑,“整天跟那么多大老板打交道,至少每年要挣出一辆汽车钱吧?”而林珠魁就是每月那几千块钱工资。他说自己财运不好,不想发财,只求以后别人能说“林珠魁当商会秘书长这几年没有瞎胡混,他还做了些事情”,也就知足了。 年近古稀依然老骥伏枥,心无旁骛地镇守一方,实际上,林珠魁自身就是乐清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