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观点摘要 |
|
|
|
|
|
|
1.随着经济下行的预期以及结构转型的推进,试图以暂停上涨最低工资标准来缓解相关企业压力,政策逻辑是清晰的,不过效果仍待观察。一些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此前并非百分之百的落地,最低工资标准就如尴尬的夏季高温补贴一样,它出自政府决策与规定,但却最终由企业来具体落实,并且主要由抽检形式等事后监督方式来监督,而且员工们碍于就业压力也未必会将企业的落实情况如实投诉与举报。 2.“趴在账上睡大觉”的财政资金,屡受各界诟病。日前,审计署发布的一季度公告显示,由于缺乏统筹盘活,总计涉及97.08亿元的财政资金长期“趴账”。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项目实施过程发生调整,但资金跟不上变化。同时也有不少钱明明可以花出去,却没有及时花到位,显示出一些基层政府的懒政、怠政。 3.信贷增长的回落是需求端放缓的结果,并非信贷供给跟不上。今年以来,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共识基本形成。在“去杠杆”、“去产能”行为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放贷机构对某些过去信贷大户的“压贷”力度较大。即使按未修正的数据看,信贷、货币增长仍对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有向上拉动力。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货币的回升,对我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投资的回升,有着显著的“托底”作用。因而当前信贷、货币的弱回落不改变投资的平稳回升趋势。 4.政府逆周期调控的主要抓手无非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中单就货币政策来看,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额达到4.6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但问题是,这种看似“宽松”的货币环境除了一如既往地受到银行所有制偏好的干扰外,另有一重新的干扰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转换规模不仅庞大,而且仍在继续较快增长中。因此,这就导致民营部门可获得的资金仍然不足,实际利率也仍然偏高。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 5.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种种迹象显示,目前金融监管系统正在全面加强对各个市场的监管,对可能出现的炒作苗头、加杠杆行为毫不手软、严厉打击。另一方面,为推动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5月9日发出通知,要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笔者认为,金融系统监管全面加强和国务院的专项督查,旨在促进社会资金“脱虚入实”,防止金融泡沫进一步形成和扩大,驱赶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6.重点城市“补库存”,加上5月1日全面“营改增”,推动新开工大幅增长。1-4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21.4%,创2011年11月以来累计最高增速。受重点城市土地供应不足影响,4月新开工增速从3月的26.9%小幅回落1个百分点至25.9%。近期,国家发改委要求,重点城市要增加住宅用地供应。4月份,二线代表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8%和247%。随着重点城市土地供应增加,加上开发商推盘意愿强烈,二季度新开工将继续快速增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