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5-18
2016-05-18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服务链”

泉港石化产业聚智引才“补短板”

作者: ■徐志南本报记者俞凤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756

    中国石油化工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福建省石化产业龙头基地、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自2000年建区以来,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区凭借石化产业摘得一项又一项荣誉。光环之下,泉港提出,“到2020年,石化主导产业年产值超过1800亿元”。
    然而,受“量价背离”影响(PPI已连续49个月负增长),泉港正遭遇新的烦恼——产值上去了,产值却大幅下滑。去年,泉港石化产业产值为672.45亿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
    从672.45亿元到1800亿元,留给泉港的时间仅5年。如何确保目标的如期实现?泉港区委书记洪自强说:“泉港在化工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质量检验检测、石化人才聚集等方面,已走在福建前列,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服务链’,具有现实基础、优势条件和广阔空间,未来发展大有可为。泉港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继续挑好福建石化产业大梁。”
繁荣背后产业短板日渐凸显
    初夏,泉港南山片区福源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火炬气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抓紧安装吸附塔装置,为项目顺利投产做准备。
    “这个项目‘吃掉’尾气,原料是现成的,生产出企业所需的工业用气,十分环保。”公司经理陈渊介绍,火炬气综合利用项目以福建联合石化火炬气为原料,通过收集、缓存以及分离提纯装置,生产工业用的氢气与燃料气。项目每小时可加工尾气8000立方米,每年可节约能源量2.4万吨,年产值可达1亿元,实现了尾气“减排”和效益“增值”的双赢。
    “循环石化”只是泉港打造“四个石化”的一环,该区还着力打造“千亿石化”“生态石化”及“科技石化”,成为福建产业氛围最成熟、公用配套最齐全、物流条件最优越的石化基地。去年,泉港石化产值约占全省石化产值的1/4,循环经济生产总值138亿元、企业关联度达82%,森林覆盖率40.8%,成为福建第二个中国长寿之乡。
    繁荣的背后,泉港石化产业的短板问题也日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基础原料供应、‘厂村混杂’、环境容量及高端人才等方面。”泉港石化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以基础原料供应为例,乙烯、丙烯是石化工业最基本的原料。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生产的乙烯、丙烯全部聚合成聚乙烯、聚丙烯后对外销售。而泉港规划的多数石化项目又是以乙烯、丙烯为原料,由于缺少上游原料供应,石化产业链招商受到较大影响。又如,在石化高端人才方面,泉港国有大型石化企业的人才较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大多仅应用于本企业,没能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而民营石化企业人才紧缺,大多需要从省外引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精细化率
    长期以来,福建石化产业一直存在着精细化率偏低的问题(2015年,全国石化产业的精细化率为60%,福建仅为19%)。泉港虽然是福建最大的石化基地,也面临同样的困扰。
    精细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的产值占化工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它是衡量石化产业发达程度和科技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也是观察石化产业链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精细化率偏低,折射出泉港乃至福建石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产业链不够长。
    在泉港挂职副区长的中石化高工郭荣华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以价值1美元的原油作为原料,顺着产业链往下游加工,最终可形成价值105美元。
    把“产业链条延得长”作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主线,以此带动石化基地做大、做强、做优,泉港在努力。去年3月,联合石化投产一套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一年来“吃”掉自产乙烯26万吨。粗略计算,前后产品不同,产值增加达10.6亿元。
    目前,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承接EO原料下游的项目还有佳化化学等企业。而根据联合石化的产量,园区未来还可再招商一家产业链关联企业。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该原料百分之百就地转化。
    围绕龙头企业构筑“原料树”、坚持差异化发展编制“招商树”、打牢园区平台建设“项目树”、注重多元发展打造“衍生树”,为延伸产业链条,泉港大力培植4棵“树”。“以‘招商树’为例,为避免区域发展同质竞争,我们坚持‘有所侧重、差别发展’,在深入分析全国、全省各大型石化基地的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空白点、需求增长点、产业链缺失点,重点构建多元化烯烃、苯、乙烯、丙烯、芳烃、环氧乙烷、煤制合成气、聚脲弹性体、C4、C5综合利用等产业链,调整充实招商目录,紧盯央企国企、国内百强民企、世界500强等石化巨头抓好‘三维’对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石化产业从‘油头’向‘化身、轻纺尾’延伸。”洪自强说。“四才并举”破解“补短板”瓶颈
    “这个和企业合作的污泥综合利用与示范、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每天可加工生活污泥1000吨,创收利税200万元,对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有重要作用。”日前,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侯琳熙教授介绍自己为企业支招的金点子。
    征集“十佳金点子”,只是泉港破解石化产业“补短板”面临缺技术、缺人才瓶颈的举措之一。洪自强告诉记者,石油化工是一项高、尖、新产业,没有高新化工人才很难建成高层次的石化基地。为此,泉港以创建“石化人才集聚区”为目标,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才并举”,推动泉港既成为石化产业的高地,同时也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
    紧扣需求引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7000多名石油化工、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所需求的各类人才。同时,实行柔性的借智引才机制,仅专家服务团去年就帮助110家企业论证项目30多个,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提出可行性建议120多条。
    整合资源培养人才。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培养模式,提高服务石化基地建设的能力水平。如,与清华大学化工系联办泉港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组织20名以上化工系博士、研究生到重点石化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动提升产业人才队伍素质。
    搭建平台用好人才。主要依托“两院两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孵化基地等,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提供良好平台。如,创办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已共建18家院企合作研发中心,承担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科研项目3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件、实用新型专利20多件。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先后制定出台“新泉港人”、优秀和紧缺人才引进、石化产业人才聚集计划、人才公寓、自主知识产权规定等25份政策,对优秀人才给予津贴补贴、住房保障和创业扶持等,并为人才重点项目提供企业“三税”补助、人才个税奖励等16条优惠措施,使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创业专心。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升级版”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泉港区前黄镇普安工业区的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只见南烽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一片繁忙。“这种防火涂料产品涂层超薄、耐火时间久,且在生产、施工、燃烧时对人体和环境均无毒无害,目前市场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助理蔡美聪说。
    据悉,在孵化基地的助推下,该企业突破阻燃涂料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的“无卤防火阻燃剂”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机场等领域。该企业从成立至今,短短5年时间,已经成为防火涂料行业的一匹“黑马”,去年的产值达到5000万元。
“当前,全球传统石化产业都面临着产能普遍过剩、成本持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等情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洪自强说,在此背景下,泉港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形成合力,携手打造石化产业“升级版”。
    作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泉港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专家人才、技术力量、实验设备等对孵化器内企业全面开放,并与1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采取项目合作或校企联合、技术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基地已引进孵化企业11家,孵化项目27个,有效提升孵化基地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内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引领创新的高效“催化剂”。近年来,泉港大力推进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两院三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建设,其中,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目前已初步建成五大实验室、三大中试生产线和1个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合成树脂功能化技术重大研发平台、泉州市聚氨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也同步推进建设。
    此外,该区引导区内企业与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5个高校研究生实习基地,3个校企合作平台,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98项。目前,全区80%以上中小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平台总数达到23家,全区企业研发平台逐步形成涵盖主要产业领域的完善体系。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的“阳光”不可或缺。为此,泉港先后出台并实施《自主创新奖励规定》《自主知识产权奖励规定》、新材料高新园区规划等多项鼓励创新政策,重点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税收激励等方面,加大对入驻该区的高新企业在信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投入上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