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8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全域旅游时代的贵州行动 |
|
作者:
■本报记者王松管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37 |
|
|
|
|
|
|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大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 “等到天都蓝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这首为贵州旅游代言的《我在贵州等你》歌曲正被广为传唱。以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宜人的气候条件为主要构架的贵州旅游,也整装跻身“全域旅游”专列,提出建设山地旅游大省。 山地特色 5月10日晚,举行的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唱响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展示推介会上,省长孙志刚发出邀请,“真诚邀请各界朋友畅游多彩贵州、畅享醉美山水。” 孙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大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快速前行,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次在全国排序分别为第15位和第17位,进入全国第二方阵,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3.76亿人次,同比增长17.10%;旅游总收入实现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1.30%。进入“十三五”,贵州明确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注重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6年,3月31日,《贵州省旅游条例修正案》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随后开始施行。自此,贵州推进全域旅游有了地方法规护航。 今后,贵州将全产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业与建设、交通、文化、商务、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工业、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联动发展,促进旅游大数据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旅游条例的以上规定,有利于推动各行各业都来参与旅游业。 “短板”亟待补齐 山地特色民族文化作为贵州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正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但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还存在许多的‘短板’亟待补齐。”今年4月,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史静在谈及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及目标时说到,仍需要推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内外交通互联互通、加快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的智慧旅游建设、加大旅游对外开放水平以及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化程度。 近日,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在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四大难题困扰特色旅游做大、做强。首先是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其次是旅游景区缺乏科学规划;第三是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第四是旅游经营服务人才、民族民间工艺人才瓶颈凸显。 问题集中体现在: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高品位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休闲性的民族文化体验旅游项目明显不足;民族文化特色精品旅游商品缺乏,民族文化元素挖掘不足、吸收不够,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品位低、质量差,形成不了应有的旅游商品市场,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各地缺少沟通与协作,各自为政,致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存在一些景区内部规划不切合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盲目模仿或简单复制外省、外民族的风格,形成“千景一面”,造成一些有特色的景点和村落异化严重;到达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现代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严重不足,高级导游及小语种导游更为短缺,涉外酒店服务人员外语水平差。同样,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目前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人员大多在60岁以上,有的已超过80岁。由于一些民族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导致一些著名的民族古籍成为无人知晓的“天书”。 史静认为,要补齐“短板”,应加快推进快旅慢游体系建设,在全省布局建设足量的旅游客运服务网、交通节点服务区、主题度假村、精品客栈群、汽车及自驾车露营地、旅游电子商务、游客购物中心,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层次和水平;推动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和“毛细血管”,加快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山地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以步道、行车道、索道、轻轨、小火车、观光电梯等为主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布局与旅游发展格局相匹配,提升山地旅游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建成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贵州智慧旅游云,涵盖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产品预售和结算、实时旅游信息查询、旅游车辆调度、讲解导览、容量监控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实现游客走到哪里旅游服务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完善国际游客便利化措施,加快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提升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立国际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化旅游形象打造,提升入境游客总量;建设旅游标准化,行业管理精细化,开拓市场精准化,市场秩序与服务水平规范化,旅游形象品牌化,旅游人才专业化,旅游产品精细化和个性化。 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的调研也建议,编制贵州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贵州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创新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引进和鼓励一批国内外优强企业、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营运,形成政府资金、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共同投入,经营效益上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户多方获利;加大对民间老艺人的保护和年轻一代民族民间艺人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懂民族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为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制定促进山地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群众各方主体责任,约束各方行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