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7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学会使用国际语言 |
|
|
|
|
|
|
“2016中国智库论坛暨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年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规避风险,不但要转变观念,还要学会国际语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慎言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境外投资项目,首先应是市场选择、市场商业决策结果,只有把商业做好了才能说带来了国家利益。 第二,到境外投资要学会国际语言。国际市场把投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项目,一类是私人部门项目。公共项目涉及公众利益,有一套公共项目的审查机制,私人部门项目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按照市场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来审查项目。 以国有企业的名义对外投资,尤其到发达国家时就会存在问题,因为发达国家会认为国有企业代表的是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安全审查和一般的市场化私人项目是不一样的,要求是更严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讲好国际语言,对于我们的国有企业,我觉得要补这一课,李开孟表示。 第三,要敬畏社会责任。尽社会责任,并不是不追求利益,要做好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使得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能够持久下去,规避“走出去”的风险。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也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从投资输入国的观念转变为投资输出国的观念。“投资输入国的观念就是要保护本国的产业,尽可能限制进入的外国公司。而投资输出国是希望外国对我们开放,希望保护我们的投资,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投资输入国思维。” (摘自《经济参考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