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企中泽为何频频收购“危困国企”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857 |
|
|
|
|
|
|
从2014年12月16日到2015年11月9日,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辽宁一家名为中泽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泽集团)的民营企业先后从央企中钢集团手中收购了两家国有企业的控股权。这两家国有企业分别是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和吉林炭素有限公司。 来自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资料称,在2015年里,通过降低人员和管理成本、减产、调整结构等方式,吉林铁合金亏损额从此前的4.98亿元锐减到约两亿元;此外,该公司搬迁升级改造也在按部就班地展开。 据中泽集团介绍,吉林炭素有限公司的搬迁也在顺利开展。 果真如此的话,说明吉林铁合金乃至吉林炭素正在按照其控股股东中泽集团一年前收购时的设想,开始走出谷底。 从网上搜索中泽集团,可以发现:这两次收购是该集团自从创办20多年来一直以企业并够为核心业务、不断地收购破产或濒临破产国有企业里程中的最新篇章。目前,这家企业通过收购已经买下至少32家原属于国有的企业了。平均算下来,一年就买了一个半企业。 那么,这家不停地“买买买”的企业,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买的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其中有什么独特的模式和奥秘? 热衷收购破产国企 “东北”“国有企业”“历史悠久”“行业领先”“巨额亏损”“资不抵债”“拖欠工资”,等等,几乎是这些企业的共同属性和基因。 对吉林铁合金的收购具体日期是2014年12月16日。当时,民营企业辽宁中泽集团与中国中钢集团签约,从后者手中受让73.326%的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也就是说,吉林铁合金的大东家从国家级大企业转手为民营企业。 由于资不抵债,有人猜测所谓的“出售”,实际上是无偿转让。 此次并购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设计到吉林铁合金是否能够因并购而让自身扭亏为盈、进而免遭退市结局?20年来一直靠不断并购倒闭的国企而横空出世的中泽集团,能否通过并购吉林铁合金完善自身的产业布局,增强研发实力? 此外,沈阳的足球迷们好奇地注意到,中泽集团为了收购一家破产国企而卖掉冠名足球队,这值吗? 这是因为此时的吉林铁合金处境惨淡、前途危殆。相比7年前产能65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3.9亿美元、实现利税3.9亿元时的炙手可热,此时亏损4.98亿元,负债高达26.87亿元,其负债率已超100%,员工4500余人需要安置。铁合金的用户是钢铁企业,而钢铁行业眼下正被产能过剩拖累全行业巨额亏损。这家老工厂的命运再一次充满变数。 来自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数据显示,吉铁在2013年度亏损额高达4.98亿元,且同年底资产总计虽达21.33亿元,但是负债已达创纪录的26.87亿元。 吉林炭素也一样亏得一塌糊涂。2015年9月22日,中泽集团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以竞价方式获得中钢集团持有的吉林炭素公司70%的股权,完成股权变更后成为吉林炭素公司的控股股东。 来自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吉林炭素公司亏损4.8亿元,负债近17.7亿元。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企业亟待通过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和良性可持续发展。 这两家老牌国有企业都是中钢集团7年前从吉林省国资委收购的,但随着后来中钢集团巨额亏损,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四处寻找接手者,但前来“相亲”的企业看了两眼,就拂袖而去。 中钢集团就是因为四处收购以及管理不善而巨额亏损,谁还敢步中钢后尘? 直到最后一个洽谈者中泽集团,局面才柳暗花明,后者竟然一见钟情。不仅爽快地接受了吉林铁合金看守人刘维国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上来就给吉林铁合金输血3亿元,帮助其渡过困局。要知道,吉林铁合金此时每月亏损现金流约2000万元,银行贷款已是不可能,只有靠小额贷款和高利贷维持度日;至于母公司中钢集团,自从出了黄天文事件后,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早已无法兑现每月补贴3000万元的承诺。 中泽集团何以对资不抵债的企业情有独钟? 在签约收购之时,中泽集团投资部部长孙亚东曾谈了理由,认为吉铁虽然存在一些经营上的问题,却具备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中钢吉铁此前有各种铁合金电炉38台,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核心产品包括高硅硅锰、低钛碳铬、低微碳铬铁等,是国内目前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特种铁合金生产与供应基地。因此中泽集团将在妥善安置职工就业、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上,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等实现吉铁转型升级,进而在未来5年通过行业整合实现200亿元营收目标,在做精、做强、做大吉铁的同时,夯实其行业主导地位。 据悉,虽然国内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进而造成中钢吉铁出现账面亏损现象,但具体到东北地区,现有较大规模的钢铁企业13家,每年约需铁合金产能高达280万吨左右,而本地区的铁合金产能仅为每年151万吨,产品销售至少有地利优势。 而吉林炭素公司,则是“一五”时期国家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享有中国炭素工业摇篮的美誉,是行业第一家挂牌上市企业。目前吉林炭素公司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是否只为买地皮? 当然,也有人不这样看,认为中泽集团看中的其实是这两家国有企业的地皮资源。恰好都处于吉林哈达湾老工业区,需要搬迁改造,腾出的地皮可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据悉,早几年,吉林铁合金即已被吉林市政府规划为搬迁区,2010年,吉林市启动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计划将哈达湾区域现有工业企业全部迁出,将腾空区域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城区。2014年,哈达湾老工业区更是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地处哈达湾的吉林铁合金,现有土地188万平方米,工业四类地转商业用地,其中利益,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之一的中泽集团深谙其道。正是看中了地皮,中泽集团才把隔壁的吉炭也从中钢那儿一并收入囊中。 甚至中泽集团对吉林铁合金“放手不管”的做法也让人感觉中泽集团“醉翁之意不在酒”:给予吉铁管理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几乎不干预公司经营事务,以前国有大企业中钢集团都没敢这样放手;外界人士还注意到,收购完成一年多来,吉铁职工依然穿着“中钢吉铁”的工作服,而如今唯一还在生产的一分厂,也赫然挂着“中钢吉铁一分厂”的牌子,等等。 关于这个问题,孙亚东当时表示,老吉铁因为厂房问题已限制发展,只有通过搬迁改造才能优化产业格局。通过整体搬迁改造,可实现转型升级,力争打造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铁合金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新址规划地点位于吉林市金珠乡工业园,计划建设年产80万吨特种铁合金的新型工厂,产品包括高硅硅锰、硅锰合金、高碳锰铁等。 据中泽集团总经理鞠自力介绍,与吉林铁合金公司一样,吉林炭素公司也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地区,而哈达湾工业区是国家确定的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地区之一。契合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中泽集团参与这两家企业改制重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搬迁和升级改造,将这两家企业做大、做强。 房地产也是中泽集团六大产业板块之一。外界猜测中泽集团只是看中哈达湾的地皮价值,也许与此不无关系。在中泽集团的官网中,其“新型城镇化”板块,就包含“吉林哈达湾新城”这一项目。 但是,吉林铁合金和吉林炭素的搬迁改造,似乎已经是离弦之箭,不大可能回头停顿。 老旧国企能否转型升级? 至此,中泽集团收购这样的困难国企,几乎达到32家了,这样的一群老弱病残混在一起,能否训练成虎贲之师? 对此,中泽集团董事长于泽国似乎很有信心。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并购,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以协同、创新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更能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价值链聚变的跨越发展。 其实,翻开中泽集团的发展里程,“协同”“创新”“资源整合”这样的关键词,似乎一直就贯穿在中泽集团创业20年来从一个小出租车公司起家、通过不断并购滚雪球一样将企业越做越大、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企业集群的过程中,似乎就是这样一家投资型企业的导航灯。 在中泽集团的官网“企业介绍”栏目,中泽集团就自称是“以企业并购为核心业务的投资集团”。 在20多年来的并购发展过程中,这家投资型企业始终沿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轨道运营:通过企业并购进行资源重组,同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对并购企业推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实现产品与技术的行业领先;并顺应新型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对搬迁腾退土地进行深度开发,实现土地资源增值;同时不断导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兴产业,形成多轮驱动、协同创新的战略格局。 中泽集团总部先后从辽阳到沈阳;董事长于泽国是上世纪90年代下海潮时辽阳市人事局第一个自己停薪留职下海的人。在边城黑龙江黑河倒腾边贸发了家以及此后开办出租车公司等,原始资金由此积累。此后,抓住东北困难国企改制的机遇一再收购,使企业成为一个跨行业的、多元化的综合体。 根据中泽集团官网介绍,其先后并购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有:辽阳针织二厂、辽阳纺织厂、辽阳液压件厂、营口针织二厂、朝阳纺织厂、辽阳宾馆、朝阳重型机器厂、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德国SACHS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炭素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和海内外研究机构,形成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商贸物流、新兴战略产业、研发设计及其他产业等业务集群。 看来,并购重组国有企业的经营思路,一直贯穿在这个企业集团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并非自2014年出售沈阳足球队时对外界所说的“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泽集团在战略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确定专注于参与并购重组大型国企、发展实体经济的集团发展战略”。 通过不断地收购企业,中泽集团形成了包括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商贸物流、新型战略产业、研发设计及宾馆等六大业务板块,企业共有32家之多。 看似关联性并不明显的一群工厂,在中泽集团战略板块中,究竟是什么角色。 在中泽集团官网中,该集团分析其各自定位。其中,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朝阳重型、朝阳纺织、三耳兔服饰、中泽针织和中泽地产等骨干企业构成了中泽集团重要的基础产业;中泽智能装备、吉林神州碳纤维、吉林高科特种炭素材料、中泽环境工程等新兴产业构成了中泽集团最具成长性的新兴战略业务单元;以吉林铁合金技术中心、吉林炭素技术中心、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德国SACHS工程技术公司、沈阳朝重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三耳兔服装设计公司为代表的研发设计集群是中泽集团的创新发展引擎。 从铁合金、炭素、装备制造与纺织服装4个业务板块构成的基础产业,到材料、环保等新兴战略,再到工程设计的创新发展引擎,构成了中泽集团产业3个层次的资本主体,与“协同”“创新”“资源整合”的关键词似乎气味相投。 但纺织产业与装备制造可否资源整合,甚至同一个行业内,辽阳铁合金和吉林铁合金两家完全同类的厂家,是否能协同?目前外界所知甚少。而如何协同?中泽集团的做法看来与常规相反。 在收购吉林铁合金和吉林碳素之前,中泽集团已经拥有了辽阳铁合金项目了。据介绍,辽阳铁合金项目是中泽集团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泽集团并购重组吉林铁合金后,将辽阳铁合金从以前隶属吉林铁合金的车间式管理模式调整为独立运营的企业,复名为辽阳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并“全面恢复生产”。但该公司以生产高碳铬铁、中碳铬铁、低钛高碳铬铁为主,而吉林铁合金核心产品是高硅硅锰、低钛碳铬、低微碳铬铁,似乎是一类。至少关联性很强。 这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不“协同”了。于是,这么多的合并同类项似的收购,何以形成“协同效应”,颇为耐人寻味。 仅仅在制造业领域,就涉及铁合金、炭素、装备制造与纺织服装4个业务板块,构成了中泽集团产业资本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整合这些种类繁多的资源,如何实现“价值链聚变式”的跨越发展? 对此,中泽集团的分析阐述是,以制造业集群为例,思路是以体制创新为基础,在各自的业务单元均实现了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市场服务与品牌营销”等要素于一体的产业链的整合,以技术和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下,集团将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速推进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挑战。 具体到吉林铁合金,中泽集团赋予的升级思路是,按照“精品化、规模化、差异化”的发展规划,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提高余热、煤气、烟气及尘渣的回收利用水平,同时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新产能,达到产品结构、工艺流程、技术水平、车间布局的最优化,实现生产稳定、产品优质、节能环保,打造行业领先的新型铁合金生产研发基地。 当然,中泽集团收购的企业数量种类虽然繁多,但还是有一个共性显而易见:都是东北企业。同一地域在物流方面是具有优势的。而中泽集团显然也在按照这个规律布局。 2014年1月,中泽商贸集团着手筹建中泽东北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战略是稳步构建东北物流网,建设“中泽东北物流”“2+8”商贸物流业务板块:即大连、营口两大口岸物流基地,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4×2物流基地。计划以贸易、物流、供应链“三位一体”的主营业务,打造“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商贸物流平台。建成后将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具有综合功能的民营物流公司。目前,该公司正在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选择仓储基地。 但是,在32个企业中,毕竟产业种类繁多,偏要追求“从研发到生产、乃至到品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整合的话,中泽集团能否整合成功?有待观察。 此刻,“来自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资料”,就很有参考价值。果真“在2015年里,通过降低人员和管理成本、减产、调整结构等方式,吉林铁合金亏损额从此前的4.98亿元锐减到约两亿元;此外,该公司搬迁升级改造也在按部就班地展开”的话,似乎可以侧面印证中泽集团的内部协同、创新和资源整合效应。 中泽集团官网说,目前,吉林铁合金正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挖掘内生潜力,利用电价优惠政策节能降耗,逐步扩大产能,有望7月份实现月产2.5万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