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2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长治市:四大创新助民企五大变化显活力 |
|
|
|
|
|
|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一行5人,对长治市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一听(听取长治市和襄垣县、沁县汇报)、二看(实地调研,查看资料、项目、现场)、三访(深入企业访谈)、四反馈(调研情况反馈会)的工作方式,先后召开3次座谈会听取了长治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襄垣、沁县两个县的企业、项目,详细查阅了有关资料、文件,向14个县市区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召开了调研检查情况反馈会,向长治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反馈。 调研检查组认为长治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精神和“33条”政策上有力度、有创新、有办法、有成效,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全力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 四大创新推动民营经济突破发展 山西全省民营经济大会召开之后,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民营经济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创新,形成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 首先是创新金融服务,破解了融资瓶颈。长治市加快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3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6.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到2.0526万户,高于去年同期4652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达89.5%。同时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全面落实了“税易贷”政策,并且积极推进金融多元合作,目前仅民间融资服务平台就成功吸纳7家民间金融机构,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放款超过1亿元。 其次是创新要素服务,创优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企业家和职工队伍建设,举办各类培训3000多人次,另一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落实结构性减免税政策,梳理涉企收费项目27项,同时还将涉及民营企业的29项行政权力事项全部取消。 再次是创新企业制度,助力转型升级。长治市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方面也开展了有效工作。近几年,长治市在“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交易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达到了11家。 然后是创新公共平台,强化基础服务。长治市争取到了国家省市专项和配套资金460万元,构建了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等服务方式为900余户企业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同时长治市还建立了责任分解、考核、评价、监督“四个制度”,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为确保工作和政策落实到位,长治市制定了全市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方案,确定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45户民营企业名单,一人一户、精准帮扶,在建立新型“亲”“清”政商关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五大变化彰显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长治市不断创新,形成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使得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的“五大变化”,标志着长治市民营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首先是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1.5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47.78%,比上年提高3.2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的67.55%来自民营工业企业。民间投资完成10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1亿元的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次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快速发展。2015年,长治市民营经济总户数为7.2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7万户、民营企业1.485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5980户、2705户。完成小升规企业26户,超省任务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299户,占全市337户的88.7%。 第三是民营经济成为社会就业主渠道。2015年,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5.48万人(全市就业总人数为102万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11万人、国有集体二轻企业22万人、未办理营业执照的灵活就业人员14万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5.48万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54.39%。 同时,民营经济新行业新业态发展亮点纷呈。近年来,长治市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互联网+”等新行业新业态发展迅速,逐渐形成气候。2015年,新建东山国际、环渤海、维特·天空之城等楼宇型、旧厂房改造型创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了襄垣仙堂山东晋高僧法显文化和壶关、平顺太行山等重要旅游项目。 当然,长治市的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此调研检查组认为长治市尽快解决好盘活存量土地的问题、民营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之后,长治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还将更上一层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