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5-11
2016-05-11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行业乱象根源决不在“民营”二字

作者: ■朱达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83
    围绕魏则西事件,《新京报》5月9日报道说:"在国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后,各路民营资本纷纷进入,民营医院已经占据国内医院数量的半壁江山。"
    
    数量对比上的“半壁河山”,显然并不意味着实力相当。如果拿医院的规模比,很可能10家民营医院也抵不上一家公立大医院。“半壁河山”的说法,容易给人如此印象:中国的民营医院太多了,势力太强大了,它们把患者绑架了,它们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推手(至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对它们“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当然没错。但是,民营医院是不是真的太多太滥了呢?非也。莫说规模,即便是数量也不多。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不管是福利社会还是非福利社会,只要是宣称搞市场经济的,其民营医院数量都远超公立医院数量,营业规模同样如此。在台湾,目前只有25%的公立医院,占据着全地区30%的营业额,余下75%的民营医疗机构,岂止是“半壁河山”?欧美地区的医院构成情况,大抵也是如此——民营是主要的,公立并不独大。
    是不是我们就因此得出结论,说民营医院天然缺乏道德血液,唯利是图,应该取缔或至少要加以限制,重新回到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时代呢?我的回答是:否!资本没有原罪,民营医疗机构更没有原罪——即便是“莆田系”,它们身上所呈现出的那些丛生乱象,其根源也绝不在“民营”二字上。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