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0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贵州岑巩“家庭农场”按下脱贫“快进键” |
|
|
|
|
|
|
【本报黔东南讯】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涌现出一批“家庭农场”,“农场主”们突破传统,大量承包流转土地,创新发展新型产业,在山头兴建果园场、茶场、养殖场等,实施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广大乡邻致富,在脱贫攻坚决战中按下“快进键”。 山地流转活资源 说起山地流转建“家庭农场”,该县注溪镇周坪村吴高尧老人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岑巩第一批种植思州柚的农户,1997年他通过承包村民荒山20余亩,开垦种植思州柚,随后他带动家人陆续流转荒山种植了80多亩,每年纯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这是一片石漠化山地,处处都是山石,灌木杂草丛生,村民对这片荒山没有开发利用价值,我与村民签订承包荒山协议后,种植300亩油茶,采取以短养长发展林下养鸡,预计明年盛果后,将带动50余农户实现增收。”在该县大有镇木召村杨罡种植的“山地家庭农场”,一米多高的油茶长势喜人,在油茶林中有序地修建了一排鸡舍,杨罡兴致勃勃地说。 像吴高尧、杨罡一样,在岑巩还有许许多多。目前,该县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共流转山地达10万亩,建成思州柚、水蜜桃等精品水果基地5.5万亩,茶叶基地4万亩,油茶基地3.6万亩,激活了荒山综合开展利用的“一江春水”。 市场引领壮产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在该县凯本镇,以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 为了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凯本镇大寨村委会主任张英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森林覆盖率达84%的生态之乡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 如今,在市场的引领下,凯本镇已发展养牛专业户56余户,肉牛存栏2160头,年创收2000余万元。 “别小看养蜂,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创收的好产业。”走进客楼镇下寨村龙山组蜂农王学武的“家庭农场”,只见10余个蜂箱摆放有序,来来往往蜜蜂“嗡嗡”作响,王学武高兴地说,去年他养蜂10群、实现创收2万元。 像王学武一样,在客楼镇还有下寨村龙山组罗德连、毛湾村杨家寨组杨军等近50户蜂农,每年养蜂创收均在2万元以上。 物以稀为贵,货以精称奇。因地制宜,通过市场引领,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使大量“创客”“家庭农场”应运而生,让一大批新型产业不断壮大,去年来,该县农民“创客”引进种养业新品种100余个,初见成效达40余个,实现创收达2000万元以上,引领贫困群众按下脱贫致富的“快进键。” 抱团发展成合力 曾朝坤是客楼镇安山村农民,2003年,他承包流转土地200亩,全部种上水蜜桃。他把家安在“花果园”里,所建“朝坤果园场”是全镇第一批“家庭农场”。在政府的引导下,有了曾朝坤的示范带动,在客楼镇成立了“楼外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78户群众争相上山建果园,种植水蜜桃抱团发展。目前已发展水蜜桃近1万亩,2015年挂果2400余亩,产品远销越南和国内的湖南、广西等10余省市,年创产值1800余万元。 家住小洋楼,产业在山头,开车上下班,网上谈销售。这是时下该县一批“家庭农场主”们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带动群众抱团发展,按下脱贫致富“快进键”。该县进一步加大农技培训力度,采取扶贫项目、微企、妇女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同时,还扶持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种养业上引进适宜市场需求的新产业达100余个,发展微型企业近300户,注册资金达3000余万元;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17家,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8户,发展壮大科技示范户3650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家庭农场”带动群众“抱团”发展,在农村兴建“山地家庭农场”的势头方兴未艾。 目前,全县建有柚园、桃园、药园、茶园等200余个,新增适度规模养殖场383户,获批“山地家庭农场”100个,带动农户年创收2亿元以上,“山地家庭农场”成为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的“致富庄园”。(张能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