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去产能”不可“一去了之” |
|
作者:
■李继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25 |
|
|
|
|
|
|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困局、化解发展危机的重要举措。对于“去产能”,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待“去产能”不能简单化、粗放化认识,而应该从“为什么产能会出现过剩?”、“需要去什么样的产能?”、“如何合理地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思考,而不能仅仅“一去了之”。 首先,要科学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造成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出现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市场需求下降是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市场需求从“短期时代”转向“供给成熟时代”,造成大批上马的生产产量因需求下降或供需结构失衡而出现过剩;第二,重复建设加重产能过剩。由于我国项目上马并非采取的是“举国产业链”布局,而是采取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千方百计跑项目”、“跑部进京批项目”成为我国地方项目上马、产能扩大的重要模式。因此,产能建设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第三,产业转型起步晚升级慢是重要成因。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考核、经济发展支撑等方面影响,缺乏主动转型、大投入升级、放缓发展调整的意识,这也是造成当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第四,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速度慢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是世界的生产加工大国,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未能借助生产优势,提早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产能;第五,供给结构与质量失衡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按照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必须从供给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长期的供给老化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其次,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阶段的产能过剩。到底什么才是过剩产能,应该去哪些产能呢?笔者以为我国当前阶段落后产能是具备了以下五大特征:第一,技术落后效能低下。比如依旧采用传统的技术工艺、生产效能低下的产能,这类产能具有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的特征;第二,高消耗资源高环境污染。在我国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势下,那些大量消耗水、煤炭等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对我们赖以生活生存的环境产生高污染的产能;第三,低产业链条低产业价值。处于产业链初端、技术链低端、价值链末端的产能,生产方式粗放、要素聚集简单、产品价值低下的产能自然属于当前应淘汰的产能;第四,需求降低供给失衡。市场需求降低,供给持续大于需求的产能是落后产能;第五,方式落后模式陈旧。发展方式粗放、落后,发展模式陈旧的产能是落后产能。 再次,要合理化解我国当前的过剩产能。在科学分析造成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并精准把握什么是落后产能之后,还必须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去产能”。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产能需求。“去产能”不能简单的关停,否则不但会使经济发展雪上加霜,还会严重影响就业与社会稳定,应采取积极刺激需求、努力扩大消费的方式,比如钢铁行业,可以采取提高建设使用钢材标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方面,全力消化过剩产能;第二,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比如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水泥产品,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第三,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手段,深入、细致研究市场需求,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与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市场对产能的不断需求变化;第四,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我国抓住全球化经济发展低迷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生产分工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借助“一带一路”、“国际援助”等战略,扩大国际间产能、产业的合作,将我国过剩产能向更低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国家有效转移;第五,重点做好未来需求的产能储备。依据经济规律,市场需求总是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波动,无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还是产业企业从经营发展层面,都需要仔细研究市场需求规律趋势的变化,科学预测下一个生长周期中产能需求的扩张,做好长远布局规划与准确定位,迎接下一个市场需求的“高峰”到来,否则就会陷入目前产能过剩的“陷阱”,错失下一轮市场需求的周期。因为,产能的形成有着一定规律性和培育周期,不可能短期内形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面对当前的过剩产能,千万不可“一去了之”,必须科学剖析过剩原因,精准认识过剩产能,还应积极探索合理化解产能的策略与方法,才能科学而有效地“去产能”。同时,“去产能”关系到经济稳定增长、产业健康发展,还与众多企业债权债务关系、职工转岗安置、资产处置等焦点问题紧密相连,必须稳中求进、积极稳妥地对待,切不可“一去了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