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0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遏制非法金融尤需整治系统化 |
|
作者:
■特约评论员雷振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0 |
|
|
|
|
|
|
从去年“日金宝爽约”事件的发酵,到今年“e租宝”事件的上演,再到“快鹿系”与“中晋系”事件的疯狂,本应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现今却频频暴露问题。一时间,依附在金融创新“腐体”上的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从事金融理财等“三非金融”,正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令人痛心的“悲情故事”,相信在国家开展这场互联网金融整治的同时,针对线下的非法金融亦将拉开整治大幕。 窥一斑而见全豹。一边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因资金瓶颈制约难以消除,一边却是动辄几百上千亿元的公众资金被“忽悠”打了“水漂”。金融领域的大小案件不断发生,尤其是一些网络金融平台、金融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类似贵金属交易等新兴金融机构,几乎到了“视钱如命”的境地,把从公众手里“搞钱”、“捞钱”已作为专业专攻。毫不夸张地说,当前非法金融乱象环生绝非仅仅只是个体,也并非只是个别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严造就的个案,结合层出不穷的银行存款失联案和屡见不鲜的理财产品爽约案来看,恰恰是整个金融生态监管环境失衡的现实必然,恰恰是整个金融管理体系管理乏力的内在反应。 现实来看,非法金融事件的屡屡发生,不是仅通过增强人们法律意识、机械式教会人们如何识别“骗子嘴脸”以及片面引导人们正确选择金融机构就可以避免的。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涉事银行高管是否参与,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是否牵涉其中,公开发售的各类宣传单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是否经过审批,又有多少幕后人士为非法金融在“开道”,投资者投诉时是否又被相关部门与人员忽悠了事?凡此种种,没有纪检监察和相应司法机关的深度介入,不但谜底无法揭开,而且还可能让非法金融活动肆意蔓延。 实际上,当前金融乱象环生并非是整个金融管理体系的制度滞后,而是“人和机构的管理”在金融领域缺乏过硬的管理手段和缺失有效的从严追责机制的结果。可以预言,出现金融监管一时失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深层次地认识到监管失衡带来的严重后果,而缺乏“亡羊补牢”的及时措施,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治理屡屡发生;出现金融管理一时乏力并不可惧,可惧的是躺在所谓完善的管理制度里“沉睡不起”,而缺失应对风险处置的强硬手段,导致有恃无恐的非法金融再度频发。 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案件频发的环境下,把国家建设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笔者认为,要想遏制非法金融乱象的发生,要想建立安全、高效、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有必要从“系统化”整治着力。一是从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角度入手,提高惩罚金融违法犯罪的处罚标准,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严厉的处罚来震慑与减少相关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全面开展各类金融市场大检查,全面起底金融资产与负债的真实现状,全面揭示隐藏在金融领域的各类风险隐患,为出台针对性落实整改和相应的管理夯实基础。 三是要对已经暴露和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组织纪检、审计及司法部门等专门力量彻查其内幕,既消除金融机构自己人查自己人带来的“内鬼弊端”,又按照“从严从重追责不手软,从实从快处罚不含糊”的原则,坚决对问题机构和人员惩处到位,从源头避免“内外勾结、内鬼做鬼、设法作局”带来的金融危害,打掉从事非法金融的“屏障”。 四是应切实加大网络域名和上线的监管审查,提高网络上线运行的成本标准,建立分条线的互联网金融统一监管预警平台,实时监测各类网络金融从业行为以及严格约束银行业的从业行为,公开金融违法违规统一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加大举报奖励力度,从源头打造造福于民的安全和谐的金融生态新环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