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4-26
2016-04-2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生育国策岂能由地方擅出政令?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30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国人爱犯的毛病。如今,竟然连人口生育这样的国家根本大政,看来也难免被感染这个毛病了。
    据报道,日前,黑龙江省出台了新政策,允许除少数民族和特殊家庭之外,边境城市人口也可以生育三胎。
    最初,笔者还以为看花了眼,错将二胎看成三胎;等确认没看错后,还以为是报道有误,但反复核对,都是这样说的。
    之所以怀疑,因为全国二胎新政刚刚放开,一年工夫都还不到,黑龙江怎么就可以一步三跳?怎么能一口气连吃几个包子?谁都知道,全国从一胎到二胎,中间经历过的残酷煎熬长达38年,如今黑龙江从二到三的跳跃,竟然不到一年。实在意料不到。能这样吗?
    打个比喻,如同一个绝食数日已经奄奄一息的人,本应当先用稀粥慢慢挽救,等肠胃功能恢复启动以后,然后再逐步增加营养,但“热心”的人立即用大鱼大肉的盛宴来款待他,这是为他好吗?这叫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全国各地都在从一胎高压下缓缓放气的时候,黑龙江不是慢撒气,而是全撒手。这会产生剧烈的音爆。
    黑龙江这样做,是否妥当姑且按下不表。要命的是搞特殊化,对全国人民不公平。
    想想看,38年来,为了推行一胎政策,全国有多少个家庭上演了人间惨剧,多少个即将呱呱落地的胎儿被强行引产,多少个家庭因超生被罚款、开除公职、撤消或降低职务,甚至引发危害全国的暴力刑事犯罪,等等。我们说这些,当然不是要否认一胎政策的必要性,而是说,这样沉重的代价,是由全国人民共同承担的。几乎可以说是人人有份。你个人也许没碰上,但你家人里,不可能都能在长达38年的时间段内侥幸躲开。所以说代价是由全国人民共同付出的。
    而如今,国家调整国策,实行二胎政策,也只是允许二胎,而不是三胎多胎,并不是需要和鼓励多生。中国还没有富到这个程度;实行二胎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人均资源增加了,并不意味着一胎政策依据的国情基础消失了;事实是,一胎政策的国情基础没有消失,中国的人均资源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二胎政策是利害权衡后的选择,有得就有失。在得到多子的天伦之乐的同时,却要付出个人和社会双重负担都要加重的代价。城市房价将会更高,地铁、公交、旅游景区将会更拥挤,医院尤其是名医将更难挂号,建设用地征迁将会更难,休憩绿地面积将难以增加,等等。
    于是,我们可以说,生育权的实质,其实就是一项稀有的资源享受权。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想生多少就可以生多少,任何人都没有超过别人多生的特权。你享受特权了,就等于挤占了别人的权利。除非你黑龙江能证明当年一胎政策时,你付出的代价比全国人民平均水平高。
    个人不能搞特殊化,区域同样不能。中国不是美国,不是联邦组合体,而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体,除了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之外,任何地方都没有享受超越其他地区的权利。相反,如果在类似生育国策这样的大问题上任由地方擅发政令,就会产生区域间利益不统一的裂隙。
    黑龙江之所以能够特立独行、吃偏食独食,似乎与国家赋予地方的立法权限过宽有关。因为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似乎不是违规,似乎有依据。
    但从二胎到三胎的跳跃,这样的本质变化,会是“具体办法”那样简单吗?这符合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本意吗?全国人大常委会该鉴定鉴定。
    黑龙江之所以对高生育率情有独钟,可能与二胎政策开闸后冒出的“人口红利”理论有关。所谓的“人口红利”,实质上是指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获得国际低端产业分工的机遇,这样的机遇如今的确正在逐步消退。因为目前劳动者工资成本正在逐步提高。如果我们追求劳动者工资待遇提高、追求共同富裕的话,就不能对所谓的“人口红利”恋恋不舍。否则产业结构怎样“转型升级”?
    固然,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经济相对落伍,但也不能以“人口红利”来追赶。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个别地方人口生育多,并不等于一定能留住劳动力资源,与发展边境城市的经济更没有必然关系。发展边境城市的经济,最直接的途径应该是让其对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要素产生吸引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