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4-14
2016-04-1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谈中国经济增长企稳为时过早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71
    最近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复苏,包括外汇储备增长、CPI温和上升、企业盈利改善等等。这表明,实际上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新增投资项目开始发力,而美联储暂停加息、日欧继续宽松货币则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市场开始变得乐观,认为经济开始复苏,甚至有些机构开始唱多中国资本市场。
    但现在谈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可能还为时过早。目前经济趋稳一定程度上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集体现象,美联储暂停加息后让新兴市场松了一口气,市场资金风险偏好降低,大宗商品因金融属性而开始被炒作、价格反弹。这种宽松的外部环境也降低了中国资本流出的压力,让紧张的投资者放松了神经,中国钢铁、水泥等价格的反弹,相当程度上是期货投资者透支“投资增长”预期,并引发闲置产能启动,造成了一种复苏的“现象”。
    但是,这种暂时的外部稳定是非常脆弱的,取决于美联储的抉择。美联储目前暂时遇到尴尬的两难境地:加息可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的爆发,并严重冲击美国国内并不稳固的金融市场;但如果不加息,正在抬头的通货膨胀将成为现实难题,并损耗美联储与美元的信用。根据目前美国日益向好的数据,美联储不可能长期“按兵不动”,一旦启动加息按钮,就可能重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货币宽松也正在失去空间。连续两个月2.3%的CPI涨幅(高于1.5%的一年前存款利率),使得基准利率缺乏下降空间。相反,近日大量违约事件爆发不仅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也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数百亿的债券发行,利率风险正在加大。
    从基建等数据看,去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逐渐发力,债务置换的地方政府也有余力加大投资,中央政府则提高了财政赤字;经过年初去库存后的房地产也恢复了开发投资。这些似乎可以支撑经济增长。但是,与2009年广泛加杠杆不同,这一次主要是政府加杠杆,民营企业并没有跟随。事实上,上一次加杠杆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与当前的国企一样,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目前在国内外宽松环境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增长暂时稳定,但回升尚需时日。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支撑了存量债务链的安全,通过借新还旧维持了暂时的稳定;其次,新的增量投资依然主要是基建和地产,这些投资只能消化一部分过剩产能,可能会刺激僵尸企业暂时复活,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微弱,不可持续。
    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这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有效的执行。中国的通缩压力并非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低端供给过剩以及高端供给不足,前者表现为投资拉动的主要受益者钢铁煤炭水泥等商品,而后者则表现为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国需要从低端走向高端,也就是从投资拉动转向高端制造与服务业,但是,现在低端产能的过剩将整个中国经济卷入债务陷阱,而且,清理得越晚,吸血就越多。投资拉动给了那些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继续生存的空间,尤其是在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环境中本来就难以市场化的清除。这对结构调整是不利的。
    我们必须清除过剩产能这个毒瘤。而清除的过程必然会引起金融上的波动以及就业上的挑战,这种痛苦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现在还没有付出这种代价。因此,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经济难以健康地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谈论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可能为时过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