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08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国内资管市场首份深度报告出炉 |
展望五大增长动力 洞察三大发展趋势 聚焦四大业务模式 |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159 |
|
|
|
|
|
|
"资产荒"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对于资管机构来说,简单调整资产配置或降低产品收益率只是权宜之计,为适应"新常态",抵御市场份额流失的压力,领先资管机构需积极开展转型。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 中国光大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近日在北京发布国内资产管理市场首份深度报告《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5:前景无限、跨界竞合、专业制胜、回归本源》报告。预计2020年资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74万亿元。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展望五大增长动力 据悉,《报告》是国内第一份由国内主流资管机构和国际咨询机构联合发布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全面研究。报告总结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重要性,预测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前景和五大驱动因素,分析了资管行业在资金来源、资产类型和资管机构三大维度上的主要趋势,落脚于资管行业四大差异化模式、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从制度建设上更好地支持资管行业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底,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约93万亿元,过去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2020年预计将达到174万亿元,其中剔除通道业务后预计规模达149万亿元,2015-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 报告对支撑国内资管市场增长的背后动力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稳增长、促转型”、居民财富积累并向金融资产转移、金融科技进步、监管鼓励、银行业主动转型五大动力促使了资管市场发展。 洞察三大发展趋势 报告从资金来源、资产类别、资管机构3个维度预判了未来5年中国资管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一,资金来源上,目前国内机构资金占比约为40%,低于全球60%的水平。随着养老金三大支柱的完善,险资规模扩大以及银行委外投资需求提升,未来机构资金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第二,资产类别上,未来5年被动管理型和除非标固收外的另类投资产品整体上发展较快;而主动管理型中的股票类、跨境类产品也有较大潜力。第三,资管机构上,未来5年竞争态势有所改变,银行仍为中坚力量;得益于直接融资加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增速较快;而依赖通道业务的资管机构则面临转型。 有关转型,报告作者之一、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表示:“商业银行转型将是资产管理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目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正在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不断深化的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利差收窄,直接融资提速所导致的贷款脱媒,传统存贷模式所面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本充足率(CAR)的矛盾,还来自于第三方支付等业态兴起所带来的结算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和大资管发展所带来的存款脱媒,更来自于信贷模式受制于固定收益回报的本质而无法支持创新与创业的困境。因此,银行亟待变革。这种变革将把银行从传统的存贷中介变身为数据分析者、服务集成商、交易撮合者、财富管理者。而变革的路径就是通过资产管理业务,让银行成为直接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聚焦四大业务模式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赢者通吃的局面已经显现,做大规模是通向成功的最重要路径之一。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并不缺少规模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缺少专业化、差异化的机构。 报告作者之一、BCG合伙人、中国金融业智库负责人何大勇表示:“与资产管理市场快速增长相生相伴的是‘资产荒’现象的常态化。“资产荒”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在我国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客户资金成本黏性高,客户并不真正承担自身投资的风险,而资管机构难以持续获得匹配的低风险优质资产,从而对资管行业的产品收益率,新增规模和风险管理造成叠加影响。对于资管机构来说,简单调整资产配置或降低产品收益率只是权宜之计,为适应‘新常态’,抵御市场份额流失的压力,领先资管机构需积极开展转型。” 对于中国资管行业来说,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为发展全能资管打下基础。精品资管模式应以卓越投研能力和专业客户服务为抓手,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财富管理型机构需以投顾团队为核心,打通全业务链条,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综合需求。而服务专家对于有基础的机构来说,也是一条差异化道路。 报告指出,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已逐步形成了四大差异化的模式,分别是: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 完善资管制度建设 报告最后还指出,刚性兑付日渐成为我国资产管理深化发展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但刚性兑付的打破很难一步到位,需要监管机构、资管机构和投资者三方共同有计划、有准备地迎接“后刚兑”时代。此外,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和资管产品图谱,健全资管行业的法律和监管,将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张旭阳表示:“打破刚性兑付问题关键是按‘风险可隔离、风险可计量、投资者可承受’的路径设计,建立核心是对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风险隔离的‘栅栏’原则,使基础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真正过手给投资者,回归受托代客业务的本源。此外,要促进资管业务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丰富资管产品谱系。最后,需要完善金融立法,并进一步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产品投向区分,以确定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并实现穿透监管与信息披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