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0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金融精准扶贫重在把准“撬动点” |
|
作者:
■雷振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59 |
|
|
|
|
|
|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日前在京主持召开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他强调,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大对扶贫开发金融支持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重要时期。着力发挥好金融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作用,既是党中央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交给金融机构的政治任务,又是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还是考验金融机构服务智慧的试金石。毫不夸张地说,金融扶贫脱贫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个扶贫脱贫战略实施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扶贫脱贫工作的直接效果,一旦金融扶贫失败就会直接导致整个扶贫工作陷入僵局。 笔者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扶贫的作用,在各地推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妨推行“政府搭台、企业导演、农民扮演、金融配乐”的创新扶贫工作新模式,从本源上来舞活当地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从实处培育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与合作社,让当地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脱贫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这其中,金融机构把准龙头企业的“龙头者”、抓牢了农业经纪的“能手客”、帮好了专业大户的“带头人”,则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金融扶贫对象的选择,还是金融服务手法的运用,都需要下苦功夫深入调研落实把准“撬动点”。 “精心筛选金融服务对象,突出把准金融扶贫支点”是金融精准扶贫把准“撬动点”的关键。金融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单纯地按照贫困等级找来贫困对象给予信贷支持了事,一旦扶贫对象与方式选择失误,不但扶贫信贷资金会打“水漂”,而且可能令不少贫困户形成“等、靠、要”的守旧思维,甚至“年年扶贫年年穷”的场景会反复上演。现实中,金融机构若能通过精心选择“公司+基地+农户”、“专业种养大户+会员单位”、“公司+农业经纪人+农户”、“政府服务平台+服务单位+服务对象”的综合金融服务,打破“铺撒胡椒面”和“扶贫不扶智”的瓶颈制约,把准金融扶贫帮困的支点,则就从源头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注入不竭的“原动力”。 “精细确定金融扶贫重点,巧妙配置金融扶贫产品”是金融精准扶贫把准“撬动点”的核心。在现代农业已经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的今天,倘若金融扶贫还在一味地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式信贷服务上,非但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可能会导致信贷扶贫依赖症,只要银行信贷投入“停餐”,帮扶对象就会因此而“渴死”。基于此,只要各级金融机构按照做大做强产业链的科学思维,将信贷资金与综合金融服务资源配置到一批具备产业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合作社、农场、大户合作等产业化发展新模式,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无疑扩大了扶贫对象赢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扶贫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十分突出,若能由当地金融机构联合医院、农村新农合医保中心创新建立“单位贷记卡透支垫付农民可报销医疗费平台”,对患大病的贫困户先行由医院垫付,再在报销后由医保中心直接支付给医院,一方面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大病救治资金急缺难题,另一方面化解了医院在实施紧急救治时收不到钱的担忧,并破解了银行资金垫付的风险难题,则是把准金融扶贫“撬动点“的又一关键。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金融机构只要把准金融精准扶贫的“撬动点”,做到求真务实、深入调研、善于思考、勇于服务,金融扶贫脱贫的作用定会发挥得更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