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3-22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读懂职业经理人的供给侧改革 |
|
作者:
■史绥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771 |
|
|
|
|
|
|
在面临社会转型、企业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提出了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思路,各行各业都在学习讨论。 所谓供给侧改革,应该指的是站在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升产品质量,用改革的方法找准精准服务的方向,扩大有效供给,以灵活的姿态提高供给侧对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适应性,培育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笔者想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角度,探讨一下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改革 遇到了什么问题?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职业经理人?谁是职业经理人? 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的一个产品,即向市场和企业推荐职业经理人,同样遇到了供给侧的改革压力。多年来,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关于“什么是职业经理人、谁是职业经理人”一直都没有形成认知上的一致。虽然从诸多学科层面讲,职业经理人都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在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个操作层面,对职业经理人的理解和认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少学者认为MBA、EMBA培养的就是职业经理人;也有人把取得名声大的机构、团体颁发的职业经理人证书的人称作职业经理人;也有人将担任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经理职务的人视为职业经理人……认知之多不一而足。然而,这样一种简单地将学历、水平、职务同职业经理人直接划等号的认识方法,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出资人和企业主的择人需要。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关于职业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标准,更应该将职业经理人理解为“职业化”的企业经理人。这样的人才不仅可以由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还能够在人力资源市场流动,并且还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的期待。与此同时,从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中,将职业经理人同企业家分开定位的表述来看,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且愈来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力量。因此,弄清什么是职业经理人、谁是职业经理人的意义在于为市场的精准服务打下基础。 企业(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 1、职业经理人的专门市场还是空白 尽管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的高端人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认定为在企业经营人才队伍中,要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从业人群,尤其是他的新的社会职业属性在实践中并未被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所认可。因此,在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上还找不到这一特殊群体的位置。无论是国字头的企业加大从市场聘用职业经理人,还是民营企业的代际发展需要职业经理人,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的、流动着的人才市场配置这类人才,进而实现人力资本的市场化运作。这表明了“到哪里去找职业经理人”这一市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2、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供求两侧存在明显的视角差 先从供给侧看,目前,学校培养管理人才基本是按照现行教育大纲要求+专家观点+国外经验,形成了一套通用的标准模式;社会机构则仿照学校的做法,聘请学者、行家开设一些时髦、热点内容的管理培训。由此,站在学校、专家、行家的立场,为需求侧打造了一个供给侧认定的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育培训对提升企业经理人素质应有的作用,然而从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的角度来看,这种供给方式并没有帮助企业解决此类特殊人才的“饥荒”,甚至还遭遇了“不接地气”的尴尬。 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民营中小企业家更多关注的是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尤其是其诚信水平和忠诚度。所以,仅仅教会掌握知识、技术和能力要素的供给侧视角,并没有完整地反映用人企业和企业主的用人需要。显然,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供求两侧存在的视角差在现行的体制下也没有得到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行“重在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评价制度,为职业经理人供给侧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建设必须思考如何适应精准服务的新形势,才能提高市场的有效供给。 3、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认定必须叫停 在行政审批的旗号下,五花八门驱利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社会上打着名人、名校、名牌机构的各类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一度出现满天飞的乱象。一时间,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证书俨然成了知识能力水平的象征、社会荣誉的光环。这样的局面,不但没有给职业经理人供给侧的改革带来什么本质变化,反而在使用企业(职业)经理人过程中增加了操作障碍,事实证明此路不通。 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以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的思路,到本届政府已经确立的行政审批的清单中看到了改革的结果,那就是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认证要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非强制性的市场选择,即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这是再一次为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改革发出的清晰信号。 综上所述,提升职业经理人的供给质量,是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前提。 职业经理人 供给侧改革的发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当前,经济社会正在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发展到人力资源驱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具有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特征的需求。这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目标是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改革的原动力;反过来,职业经理人供给侧的改革则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提供了新动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就会使中国特色的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展迅速呈现预期的崭新局面。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作为经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核准的、承担组织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和资质认证的全国性行业组织,首先确立了以推动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作为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先手棋,并以此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发力方向,目的就是为了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的识别问题。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非公经济领域先行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为重点,同时关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适时研究、探索国有企业从市场选择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当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正在选择试点地区、试点行业进行实践探索,以先行建立企业经理人择人求职服务为导向的市场机制,以“职业经历、职业业绩、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及技能、职业心理适配程度”六个评价维度以及“职业经理人自我评价系统、人才市场评价系统、企业及出资人评价系统”三个评价系统为重点内容,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方法,寻求未来职业经理人供给侧改革在试点地区、试点行业的新突破,以局部带动为契机,逐步推向全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