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3-15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曾经的贫困震惊中央 |
|
作者:
■本报记者王菲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37 |
|
|
|
|
|
|
“巴掌宽,尺把长,能种一行是一行”,“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一泼雨下来,全部都拉(冲)完”。民谣通常是一片地域风情的最生动的表述,而在27年前的贵州毕节,也许现实比民谣更令人触目惊心。 毕节属于石漠化地区,由于岩石裸露、土地石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劣,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新中国建立后近40年的时间里,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下,毕节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又因饱受“地球癌症”的严重侵袭而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区域。 1985年4月,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毕节赫章县海雀村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眼看就要成为饿殍,但安美珍大娘却说:“党和政府还是很好的,关心我们,怪我们自己没出息,政策很好,党和国家是关心农民的。”6月,这篇《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采访刊登在新华社内参刊物《国内动态清样》第127期上。海雀村“苦甲天下”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当即批示,要求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1985年7月,上任省委书记第三天的胡锦涛就专赴毕节调研。1988年6月9日,在胡锦涛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该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石漠化贫困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的试验区,比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早4年。同时,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统一战线成员单位纷纷加入到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中,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各种政治力量同心开展扶贫攻坚的范例。新的一次长征启程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