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3-14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二点五产业”催生几多发展新机遇 |
——代表委员评说产业融合新业态 |
作者:
■于佳欣吴雨商意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42 |
|
|
|
|
|
|
随着产业融合加快,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分类界限逐渐模糊,由此延伸出一批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产业因介于二三产业之间,被形象地称为“2.5产业”。 这一新业态将催生哪些发展新机遇?笔者就此采访了两会上的代表委员。 2.5产业,异军突起的增长极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体现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5产业’的出现顺应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民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帮喜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加快,催生出新的产业。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的控制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业务之一就是为当前诸多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工业变频器,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在服务业占我国GDP“半壁江山”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巨大,有望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极和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生产性服务业会带动一系列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如动力电池研发投入加大和电池性能提升,会带动机器人和无人机等行业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约占GDP的70%,它的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而据一些机构估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5%。 徐冠巨指出,如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就有12万亿元的增长空间,并由此可以带来2500万人的就业。“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制造业“蝶变”的“翅膀” 江苏苏州的苏试试验曾是一家生产环境试验设备的股份制企业,2009年开始从设备生产向提供环境检测服务转变。“近两年企业制造毛利率为30%,但服务毛利达到65%。”公司董事长钟琼华告诉笔者。 “在新工业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强国,并不取决于有多大的生产能力,而是更加依赖于是否具有强大的工业服务能力。”全国政协委员邹先荣说。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以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严重偏低。做大做强的关键,就是要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迟福林说。 徐冠巨认为,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重塑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将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动力,带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做大2.5产业“蛋糕”正当其时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看,存在发展滞后、总量不大以及层次较低、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当前,亟待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更好释放经济活力。 代表委员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掣肘在于市场开放度不够。“十三五”推动市场化改革,重点是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开放。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相关产业发展、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释放出来。 “通过开放服务业市场做大“蛋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迟福林说,以房地产为例,如果房地产能够以健康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就会提高房地产使用价值,从而为去库存闯出一条新路。 蔡继明表示,应推动服务业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垄断行业竞争环节向社会资本开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