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2-24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广州开发区:从政府办孵化器转向企业办孵化器 |
|
作者:
■扶庆陈宇轩壮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36 |
|
|
|
|
|
|
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子公司的销售额占母公司的一半,广州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主营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成功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过去5年,作为广州市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核心区,广州开发区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面积增加了150%,尝到了引导企业办孵化器的“甜头”。 孵化项目成为盈利新增长点 “从来没有想到过搞孵化也能这么赚钱。”视源电子常务副总经理刘丹凤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公司将目光定在主营业务——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上。随着电视行业趋于饱和,视源电子开始走上“孵化之路”。 “近年来,我们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公司在内部征集创业计划,经管理层筛选后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开展运营,子公司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刘丹凤说。“这一来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内部员工创新的动力,二来母公司所有资源子公司都可以使用,子公司产品还可以卖给母公司,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目前,视源电子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2015年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占母公司销售规模的一半。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成熟的供应和销售网络。达安基因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遴选项目,提供采购、推广、销售等便利。目前,已孵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106家,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 达安基因董事长何蕴韶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孵化新项目,为上下游初创团队提供发展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推动其快速发展,将产业链做强做全。 从项目到上市,广州冠昊生物在自身创业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总经理张倩说,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走一些弯路,他们利用自身经验,可以帮在孵的初创企业“抄捷径”。 截至目前,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45家,孵化面积达360万平方米,已孵化出12家上市企业,吸引了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0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16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以及近万名海内外创业人才落地。 政企项目实现“三方共赢” “龙头企业围绕产业资源优势投身孵化,实现了企业、政府和在孵项目的‘三方共赢’。”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志英说。 企业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上市公司金发科技主营改性塑料业务,其兴办的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围绕主营业务引进关联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创新园副总经理袁飘飘说,这些项目由金发科技自主研发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而孵化外包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风险,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储备。 初创团队提升了成功几率。研发和市场是初创团队的共同瓶颈,有身经百战的龙头企业把关,在孵项目的市场针对性大大提高,企业成熟的销售渠道也可助其快速获得现金流。达安基因从2010年起孵化安必平医药科技公司,借其销售渠道,安必平医药科技公司仅用3年时间便从负资产发展到准备上市阶段,销售额增加了9倍,净利润增长22倍,净资产增加18倍。 对地方政府而言,则减少了财政投入,开辟了招商引资的新路子。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新业服务中心主任汤恩说,过去5年,在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开发区的孵化面积增加了150%,在园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在园企业2015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超过280亿元。目前全区45家孵化器相当于45个招商终端,可以涵盖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实现创业项目的专业化对接。 向企业办孵化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孵化器产业以政府主导为主,但难以给在孵企业提供研发和市场上的支持,同时盈利模式单一,多数沦为“二房东”,依靠财政拨款和收取租金来维持运转,对运营方来说也缺乏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 在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战略的推动下,各地孵化产业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发展,一些地方甚至将孵化面积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此不断出台相应优惠政策。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低于市场价的政府式孵化器的吸引力很强,但过多地挤占资源,抑制企业办孵化器的空间。”一名民营企业孵化器负责人告诉记者。 孵化产业发展至今,亟须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在孵化产业发展的早期或在孵化产业欠发达的地区,政府需要直接或通过其他公立机构示范性地投资和运营一定数量的孵化器,为企业资本的进入奠定基础。”北京大学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武常岐说,“当技术和市场不断成熟时,政府需要‘急流勇退’,将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等活动推向市场,依靠市场规律来驱动整个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