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1-20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突破瓶颈 |
|
作者:
■本报特约观察员黄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98 |
|
|
|
|
|
|
贵州确定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挑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贵州后发赶超的引领性产业。“十二五”以来,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年均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将达到520亿元左右,分别是2010年的6.2倍、9.1倍,产业规模快速扩大。虽然贵州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产业规模还不大,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有待增强。 在发展机制方面,需要亟待完善。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创业投资引导工程、产业化推进工程、产业集聚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各责任单位尚未建立明晰的责任细则对其进行监督考核;重大工程的建设速度、科技创新水平、节能减排指标,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环境、土地投资强度等指标也尚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 在创新能力方面,尽管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搭建已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但由于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原始积累不足,创新能力仍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滞后,政府创新资金不足、效率不高,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合作层次较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重点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很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省外或国外,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不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较弱。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制约,人才结构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在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项目投产达产压力较大。全省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银行贷款不足,创业投资公司还多处于起步阶段,财政引导力度不够,社会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足,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较低。省政府“37条”、“23条”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不理想,特别是融资贷款、资金补贴、税费清理等方面,由于缺少具体落实措施和配套政策迟迟难以落地。产业园区建设融资渠道也非常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投入和BT等方式,园区建设后续资金将难以为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如期建成投产达产。 在产业打造方面,产业链条短,部分行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产品结构层次低,多数产品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大部分仍是原材料类项目,产业链中端产品约占40%,硅单体、膜单体等材料终端产品不到10%。部分行业产品相对过剩,新材料产业中,精细化工、海绵钛、光伏产业等新材料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在当前人才和资金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推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贵州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