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1-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妨慢一点 |
|
|
|
|
|
|
近日,上海、重庆、深圳、宁坡等城市相继开始对互联网金融限制性监管。如停止企业注册、叫停互联网金融及线下理财平台广告,暂停受理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内容的类金融公司的登记注册等。 公平地说,互联网只不过放大了风险,而风险早就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利贷就盛行不止,但当时中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过剩产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出清,因此屡禁不绝的高利贷还不至于引发全局性金融风险。但到了经济转型期,过剩产能再次面临难以大规模出清的压力,高利贷就成为引发局部风险的导火索之一。 互联网可以轻易不动声色地加杠杆,股市急跌之前大量配资、融资入场,甚至包括海外资金;去杠杆之后,各方才了解杠杆的真实规模。 社会普遍的信用不足是阿喀琉斯之踵,20年前民营银行就存在大股东控制、关联贷款,到现在为止爆出的新闻仍然显示出可怕的关联贷款。 上述风险并不是民营银行的独有风险,国有银行的风险一度在于成为央企的钱袋子,缺乏风险控制与市场定价机制,只不过大型银行有上市、有扶持,不到转型关键时刻风险不会明显暴露。 如果顽疾不除,制度不变,锋利的互联网工具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果。平台变成集资的平台,平台作为法人把钱借给大户,这将产生金融风险,这样的“创新”是乱创新。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控制风险不力,最可怕的是胡乱定价。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涉及巨量的真金白银,在监管者受各种因素掣肘的情况下,在法治建设还在补短板的情况下,可靠的办法是慢一些、再慢一些——这可能会让中国互联网金融稍微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但只要风险因素无法完全排除,滞后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就可以视为稳健。来源:《每日经济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