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1-14
2016-01-14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互联网+”遭遇成长的烦恼

作者: ■王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65

    自去年年初“互联网+”进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这个词汇就再也没有离开公众的视野。
    作为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互联网+”在电商、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O2O中介服务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概念提出初期,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概念一度被曲解;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互联网+”则被错误认为是颠覆传统产业的“万金油”,存在过度炒作甚至神化的倾向;直至今日,我们依旧能看到,在联通线上线下的过程中,新业态发展仍然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能力在面对庞大的“新消费”群体时常常捉襟见肘,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度严重不足等。
    特别是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互动的过程中,企业信用问题依旧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一些潜规则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反而平添了更多的“魑魅魍魉”。
    此次携程在线旅游平台爆出的“假机票”事件,根源在于在线旅游行业价格战背后,部分机构借积分漏洞从无名乘客处“偷票”,从而牟求暴利。虽然类似现象在没有互联网之时就存在,甚至“暗扣”更多,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被无限放大;毫无顾忌地“吹牛”、欺诈、假冒伪劣等现象也纷纷与互联网“无缝链接”,并衍生出窃取信息、实施诈骗的“李鬼”平台以及投资标的完全不存在的网络借贷平台、产品描述与现实完全不符或部分相符的电商平台等,这类失信行为更是令人不齿。
    当然,这都是“互联网+”成长中的烦恼,长期存在,也亟须克服。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为诚信背书,树立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标尺,让“船小好调头”“换个牌子就可以继续运作”的思路没有出路;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平台,坚持公益、坚守正道,向过度包装的商业信息、难以核实的虚假信息开刀;越多越多的电商平台已经形成共识,加强行业自律,严打假货和高仿货;越来越多的机构为传统企业与线上平台牵线搭桥,在“融合、创新、共享”的氛围下,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有人曾说,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就像是一片乔木下一整片长不高的灌木丛,这个比喻今天看来依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当下“互联网+”的深入开展、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用、知识产权体系的支撑,这片灌木丛终将冲出重围,在更加美好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