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陇川县的蚕桑基地绿意盎然。在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加工蚕丝。这家企业通过“公司+村(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民深度融入蚕桑产业链。滇西边陲,云南省德宏州民营企业正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探索出一条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5年来,德宏州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民营企业、商(协)会共98家,惠及145个行政村,实施110个产业帮扶项目,投资额达51.8亿元。”德宏州政协副主席、州工商联主席杨艳表示,“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以来,德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制发工作方案。德宏州和各县市工商联、农业农村局、光彩会等相关部门按照《德宏州“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凝聚更多力量、统筹协同推进。
在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通过“党组织+公司+农户”模式,让阿昌族织锦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该公司吸纳关璋村11名织锦技能人才成为正式员工,每月基本工资1500-3000元,还有销售提成。同时,向周边村民免费提供织锦原材料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发放工资。
“村民们白天劳作,晚上织布,每匹布根据成色等标准,公司给予2000元左右的收购价。”杨艳介绍说,目前该公司已带动周边71户217人承接手工艺品制作。
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则推行“一村一策”,盘活产业动能。公司负责人被盈江农场盈峰社区和勐弄乡勐弄村聘为“名誉村长”,通过深入调研摸底,精准把握发展需求。
针对市场低迷情况,该公司连续两年提高鲜叶收购价,从2023年的2.5元/公斤提至2024年春茶季的3.8元/公斤,并实行鲜叶返补贴政策,按鲜叶实际交售量给予返补贴0.7元/公斤。
近年来,德宏州工商联持续开展“千企百会调研助发展”“进企业、解难题、送政策、促发展”等系列“暖企”活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德宏州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通过州县领导挂钩联系民营企业、挂联重大项目、“当面见企业”制度,主要政府职能部门“局长坐诊接诉”、州及县市政企、政银企、政银担商企座谈会等机制,有效推动民营企业问题解决。
“只有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产业壮大、农民增收才有坚实基础。”杨艳表示,民营企业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力量,“万企兴万村”行动已成为民营企业一个响亮品牌。
13家民营企业作为德宏州“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点企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民营企业在推进村企结对兴村进程中,强化产业发展带动。
截至目前,德宏州“万企兴万村”行动到位资金13.86亿元,吸纳固定就业人数3465人,公益捐赠金额1016.58万元,捐赠物折价174.91万元,培训乡村人才2556人。
此外,德宏州工商联组织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消费帮扶”,帮助脱贫地区采购帮销农副产品。先后共有159家民营企业参与“消费帮扶”,帮助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帮销金额达42330.77万元。
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产品荣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和2025年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时装周传承设计金奖,公司总收入达500余万元,带动农户110户增收60余万元。
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定单+务工+研学”多元增收体系,带动360余户农户(含68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年均吸纳100余名村民参与茶园工作,年支付劳务工资30余万元。
下一步,德宏州工商联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协同推进行动;聚焦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工作重点,发挥联系机制作用;把握改革机遇,推动民企创新。
“要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政银村企同向发力,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尊重市场规律。”杨艳表示,要继续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涉农企业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精准发力。
据介绍,德宏州将积极探索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践路径,深化“万企兴万村”德宏实践。坚持产业发展与利益联结同步谋划、一体推进,确保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5年来,51.8亿元的投资额、3465个固定就业岗位、超过4亿元的消费帮扶金额,这些数据背后是村企共赢的生动故事,德宏州“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马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