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戍边山区的“花朵”笑得更甜、开得更艳

——上海青年企业家深耕助学数十年惠及学生逾12万人

作者: ■本报记者李洁琼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深处,上海灵溪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夕爱曾在2014年翻山越岭,排摸100名拟受助学生的情况。正是这次走访中发现的师资匮乏、课程单一等问题,让她与11位企业家朋友下定决心投身教育帮扶。他们积极践行光彩事业精神,“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将“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项目打造成新时代光彩事业助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11年间,从最初的12人班底,到如今的数千人次参与,从定向捐助物资,到深入支教助学,“为了花朵的微笑”如一粒粒种子,落地生根,绽放出一丛丛灵秀的鲜花,演绎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镌刻出一幕幕情深意长的画面。
    截至目前,“为了花朵的微笑”助学助教项目团队从最初12人壮大为712位上海青年创新创业企业家及年轻一代企业家组成的核心力量,累计捐资捐款2583万元,帮扶85所学校,足迹遍及云南、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5省9市24县,受助学生达122182位。首批“一对一”资助的100名学子已大学毕业,以教师、公安、技术工人等身份接力传递爱心,彰显了光彩事业“造血式帮扶”的价值。
    光彩事业不是简单的物资捐赠,而是要把企业优势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实现长久赋能。在云南元阳县大鲁沙小学,44名企业家带着产业资源与现代理念而来,送去267万余元的物资同时,通过“一对一”交流为616名学生点亮理想;在新疆喀什莎车县排孜阿瓦提小学,60余名企业家同吃住、共课堂,187万元捐赠物资背后,是创业经验的分享与职业信念的传递;新疆叶城县巴什欧壤小学帮扶项目中,300余万元投入将精准用于综合食堂楼、电教室、图书室建设,1355名学生的校服、被褥等物资也已统筹到位,让每一份爱心都落地生根。
    这种“精准滴灌”正是新时代光彩事业的鲜明特色。针对乡村学校合并后校舍紧张、师资不足等共性问题,团队建立“五年一轮”校舍改造机制,推行“一校一策”援建方案,将以实际行动优先补齐基础短板。
    数字化教育普及更让光彩跨越山海,2023年10周年庆典上,5所边疆小学与上海重点学校签署远程教育协议,优质资源的流动正是光彩精神的生动体现。
    企业家们化身“双师型”支教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科技、AI、音乐等十余类素质课程,更有对直播带货、职业电竞等新兴领域的解读,让孩子们明白“兴趣可成专长,奋斗能改命运”。
    针对戍边地区中职教育“出口不畅”难题,团队创新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企业提前两年介入课程设置,建立跨区域职教联盟。这种“教育+就业”的衔接机制,正是“授人以渔”理念的深化,将帮助数百名民族地区学生精准对接就业岗位,实现“职教一人,带动一户”的目标,也正是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生动体现。
    11年公益路,既是爱心传递的过程,更是青年企业家在光彩实践中成长的历程。他们放下高管身份,睡学校地板、吃学生食堂,备课至深夜,在与边疆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深化对“光彩”的理解。
    “大山的胸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向日葵一般可爱的笑脸,不惧艰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更有激情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让我们读懂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止于盈利。”一位参与项目的企业家说,正是这种沉浸式参与和双向奔赴,让光彩精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
    该项目让戍边山区的“花朵”笑得更甜、开得更艳,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先后获评“全国慈善公益优秀组织”“脱贫攻坚先进项目”等多项荣誉,相关纪录片成为腾讯公益教育类点击量冠军,每年展映都引发捐赠热潮……
    2025年9月,新一批60余名企业家再次整装出发,奔赴新疆叶城县继续书写支教故事。
    从林夕爱最初的甘南走访,到712位企业家的共同坚守,“为了花朵的微笑”项目以捐资助学到促进就业,在戍边山区书写了新时代光彩事业的新故事。这些青年企业家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担当,让光彩精神在助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绽放出跨越山海的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