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行”到“示范”,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时代标杆

——温州以“两个健康”创新探索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 ■本报记者成钰通讯员应忠彭
    经营主体从96万户增长至150余万户,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30强,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地级市排名从前些年的第27位跃升至如今的全国前列……这是一份彰显浙江省温州市韧性与活力的成绩单。
    今年11月1日,温州将迎来第七个"民营企业家节"。这个由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的节日,已成为尊重企业家、礼敬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鲜明标志。
    自2018年8月温州开展"两个健康"创新探索以来,已迈入了第八个年头。温州始终将"两个健康"作为牵引性、全局性、龙头性工作来抓,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促进"两个健康"的改革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行经验。
    新发展理念引领,培育民营经济新动能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成为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温州以"两个健康"创新探索为契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成为首位战略。温州系统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近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6%,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均增长4倍,"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产业升级构筑新优势。温州围绕"5+5"产业建立链长制"十个一"机制,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链长,开展"十链百场"对接活动。
    数据也彰显了温州产业升级的活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扩容至9291家,实现增加值17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4和2.7个百分点,增速领跑全省。
    开放发展拓展新空间。温州出台《更好发挥商协会作用助力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在全国率先探索"为企服务十大项目"。支持外资外贸类商协会组织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建立全国温商联络机制。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加商务活动,并举办专题研修班,增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意识。
    温州在"两个健康"创新探索实践中,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快步走上规范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全国第35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28位。
    立法保障营商环境,厚植民营经济沃土
    营商环境好不好,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2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提出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的目标,并在会上发布"1+3"政策意见。近年来,温州通过立法、数字化等手段创新开展系列护航民营企业发展的举措。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七年来,温州着力构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以法治力量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构建"1+X"民营经济促进立法体系。以《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为统领,以《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定》等专项立法为支撑的体系已初步构建。这一体系为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时代标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全国首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立法。《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简称"《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专门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提供科技创新法治支撑的地方性法规。《条例》聚焦解决当前制约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普遍性、突出性、制度性、趋势性问题,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润物细无声"常态化解决企业问题。率全国之先推行涉企柔性执法一件事改革,常态化开展涉企历史遗留问题"理旧账"行动。探索打造行业协会"企检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务,累计化解合规问题2万多家(次)。升级构建"两个健康"直通车、"帮企云"平台等"六位一体"助企服务机制,累计破解涉企难题超万个。
    数字化改革撬动政务环境提速提效。开设惠企政策"直通车",按照"一个产业大类一个政策"的原则重新整合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开放型经济、人才5个新政。自主研发温州市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实现涉企政策主动推送、网上办理、刚性兑现,个别政策实现"先兑现后申请的逆流程"兑现。
    温州还制定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1+7"政策,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创新推行"数据得地"机制,让企业拿地"不找书记找数据、不找市长找市场",累计为71家优质企业供地超千亩。率全国之先推出"科创指数贷",将企业创新能力变为"融资资本"。
    温州还突出融合贯通,坚持全市域统筹、一站式配置、系统性集成,重塑为企综合服务平台体系,体系化推进市本级、12个县(市、区)和2个功能区、76个工业大镇(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率全国之先推出20条减负措施,助力企业聚焦主业,切实解决服务企业"过繁""过度关爱"等问题。
    亲清政商关系引领构建良好政企生态。推行"三清单一承诺",细化制定党员干部"八个允许""八个不准"。制定"清廉商会""八要"正面清单、"八不准"负面清单,建立1.3万个企业效能监测点,持续打响"亲清商港、温州有度"品牌。
    青蓝接力传承,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要推动企业家队伍的高素质成长。"温州市工商联负责人表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家。温州凝聚共识,千方百计给民营企业家创造优越条件和优质平台,为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舒心环境。
    给予礼遇尊荣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通过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全国首个"民营企业家节"。打造温州人家园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展示温州人奋斗历程和温商精神的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和学习提升的民营经济研修院。
    出台全国首个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刚性规定凡是与企业有关的政策出台,必须征求企业家意见。同时开展惠企政策供给侧改革,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强化企业家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方针,把企业家思想政治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在温州市社会主义学院设立温州民营经济研修院、长三角企业家研修基地,推动构建"1+3+N"民营企业培训体系,形成全市统筹的企业家培训工作计划和需求清单。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共建民营经济温州研修院,创新打造亲清政商"云学堂"。五年来累计培训企业家超5万名、线上参与超500万人次。系统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政治、事业"双传承"计划,落实新生代企业家导师制度和创新创业指导,打造"学、产、研、融、投"五位一体的产业孵化投资平台。
    当前正值企业代际传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生代企业家作为未来民营经济的掌舵人,能否顺利接班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命题。
    "作为二代接班人,我们都需要迅速找准定位,开拓企业发展新路径。"在青蓝新学培训班上,不少学员表示此举可谓送来了及时雨,"这让我们干起事来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针对温州老一代企业家年龄偏高,新生代企业家接班意愿不强、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行动。温州市"两办"出台《深化"温商青蓝接力"促进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行动计划》,推出"青蓝接力"再出发十大行动。
    引导青年企业家积极参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华侨华人新生代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探索"青年企业家+青年科学家"合作新模式。
    调查显示,温州二代企业家接班意愿由2010年的20%上升到2024年的75%。新生代企业家在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营经济人士群体中占比均超过50%,各级工商联执委中新生代企业家比例提升至35%。
    从每月定期的"两个健康"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到企业服务中心的"一表通管"闭环处理机制;从"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创新,到"青蓝接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从首创"两个健康"地方立法,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温州正在用法治的力量、创新的理念、务实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先行'到'示范',温州'两个健康'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肯定,面临转型升级,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温州市工商联负责人表示,温州正在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两个健康"创新探索将为全省乃至为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提供"温州经验"。
    (相关报道见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