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6400余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超1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800余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超4000家、两大核心企业群体均实现规模翻倍……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省份,福建"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如今,福建正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先进制造业强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多点突破、集群壮大"的良好格局。
政策精准滴灌,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依托,为重点产业量身定制导航仪和加速器。"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福建不仅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七大发展方向,还针对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出台专项政策,形成差异化精准施策体系。
融资难题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烦恼",福建通过金融创新给出解决方案。王忠介绍,依托"金服云"平台建设首个专属融资需求库,累计发放"科技贷"超350亿元。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以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强度等科技指标替代传统抵押物。
福州欧龙光学便是受益者,这家生产高精度光学设备元器件的小微企业,曾因缺乏厂房抵押陷入困境,最终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福州分行的"科技贷"解决了"燃眉之急"。
民营经济是福建省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王忠透露,福建出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32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清单,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在全国率先立法推动首台(套)技术装备攻关,出台首批次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奖励办法,让更多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产业集群壮大,关键技术打破垄断
在政策与平台的双重支撑下,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23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8%,较'十三五'末提高9.1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传芳介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组成,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约70%,成为拉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区域集群特色愈发鲜明。宁德高端储能产业集群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带动近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厦门火炬高新区则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突破,2024年该园区新能源产业产值达433亿元,同比增长39.6%。
"我们推动厦门时代、海辰储能等重点项目落地,总投资超1079亿元,还支持海辰储能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志伟说。
关键技术突破不断刷新高度。集成电路领域,福建在全国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并量产。新能源领域,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首款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上市,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突破国外种源垄断。"这些突破依托全省创新平台实现。仅8家省创新实验室就突破核心技术190余项,转化成果370余项。"王忠说。
优化区域布局,优质企业成中坚力量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细胞",福建优质企业群体持续壮大,为产业注入强劲活力。
“截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4124家,较‘十三五’末增加1757家。”陈传芳披露,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福建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0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2家,“在全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分别达73%和94%,成为优质企业的中坚力量。”
县域产业链量质齐升,福建发布全国首个县域重点产业链白皮书,83个县域确定164条重点产业链,2024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区)11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
在核心区建设方面,福建重点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2024年,宁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在‘十五五’规划中统筹布局核心区建设,推动‘核心材料—产品制造—终端应用’全生命周期发展。”王忠表示。
高新区作为产业培育的阵地之一,贡献了重要经济增量。“我们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等孵化载体56个,总面积超145万平方米,涌现出福大北斗、迈新生物等细分领域‘单项冠军’。”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宏姜表示。
福州高新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88家增至超1500家,占全省12%、全市32%。厦门火炬高新区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7%,预计“十四五”末这一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福建省“十五五”期间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忠透露,将科学谋划“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划,巩固“主阵地”、抢占“制高点”。陈传芳表示,将进一步做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每年组织实施30个左右省级重点攻关项目,加快突破标志性技术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