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仓就像回到故乡”,德企之乡稳外资闯新路

作者: ■本报记者颜韵
    
    长江尾梢,娄江东岸,太仓这座江南小城,却有着"中国德资企业之乡"的美誉。
    自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以来,太仓已集聚超过560家德企,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突破670亿元。日前,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探寻这座县级市如何成为外资尤其是德资企业青睐的热土。
    走在太仓高新区,德式面包房、罗腾堡风情街、拜仁足球体验馆的德式元素随处可见。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罗银告诉记者:"太仓被中德两国政府联合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这是全国唯一。很多德资企业称'在太仓就像回到了故乡'。"
    德企扎堆"安家":从单厂落地到产业集群
    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的车间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桥正源源不断下线,这家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的德企,2024年中国区营收达34.9亿欧元,已是江苏最大的德国制造型企业。
    "1995年,我们的第一个工厂就是选在太仓,太仓是舍弗勒的福地。"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传播与市场部总监李佑美感慨道。
    "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我们的业务跟着中国市场一起升级。"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五厂厂长楼峻峰指着车间里的电机展品介绍,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在中国区最大的制造基地,拥有5座工厂,1个智能装备公司,1个模具中心,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1个双元制培训中心。
    不止舍弗勒,今年以来,太仓高新区的外资项目正加速落地。
    克朗斯灌装产线、珀金埃尔默制造基地、博泽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及门板系统等64个外资产业项目先后开工或投产,美国仕驰汽车零部件亚太区总部、法国恩威雅高端环保设备等35个新项目完成签约。
"太舒心"服务:营商环境这样留住"老外"
    为了让外资项目早开业早投产,太仓高新区持续升级服务,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证等审批环节从"串联"改为"并联",通过"容缺受理"让申报材料精简40%、办理时限压缩50%。
    "这些细节让德企觉得,在这里发展很安心"。李佑美在采访中提到一张供电热力图谱,这是今年太仓供电局送给企业的"30周年礼物",上面清晰显示着舍弗勒在太仓的供电量30年增长速度。
    为了让外资"引得进、留得住",太仓组建了"十驾马车"招商队伍,深化"项目突破日"机制,每月定期对接企业需求。
    今年,高新区新增4家苏州市级外资研发中心,总数达19家,珀金埃尔默全球采购中心、佳格集团智能制造及供应链中心等项目的落地,让高端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我们不仅要帮企业落户,更要帮企业成长。"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德企的需求,示范区搭建了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基地等平台,甚至引入德国面包房、进口商品超市,"让企业在太仓就像在德国家乡一样方便"。
双元制育才+德式生活:留住外资的"太仓温度"
    "德企比较注重对蓝领工人的培养,需要工人不仅懂CNC机床操控,甚至要会懂德语,能看懂图纸,这样我们势必要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培训体系。"张罗银表示。
    为满足德企用工需求,太仓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成立国内首个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DAWT)。如今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已加速建设,每年将培养超5000名技术人才。"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作为"一元",学校作为另"一元",共同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很多从培训中心毕业的员工,如今已经成长为管理层,从一线工人做到部门主管。"张罗银说。
    除了人才支撑,太仓还着力营造"德式生活圈"。
    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上,红砖粉墙、塔楼尖顶复刻了德国小镇的模样,玛丽蒂姆酒店、拜仁足球体验馆、德国1886汽车餐厅依次排开;每年举办的太仓日、啤酒嘉年华,让在太仓的德国人找到"家乡味"。
    "出门可以不用带护照,一张'HiTaicang卡'就能坐公交、住酒店。"卡片向常住太仓及经常往来太仓的外籍人士发行,覆盖金融支付、酒店住宿、交通出行全部消费场景。今年4月,太仓市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整合了73项服务,让生活变得更便利。
    太仓用持之以恒的开放姿态和精准服务,也推动了本土企业与德企的协同发展。
    据统计,太仓已有800多家本土民企与德企进行创新合作,形成了"太仓制造、德国品质"的产业标识。面向未来,太仓正加速打造中德(太仓)产业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平台,推动对德合作迈向第二个"黄金三十年"。
图①组装完成后等待入库的雅迪电动车。本报记者宋寒业/摄
图②媒体团参观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智慧工厂”。本报记者颜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