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
——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
作者:
■本报记者宋寒业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的支撑。”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1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时表示。
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从2024年数据看,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7个省份超5000亿元,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蓝佛安表示,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同时,结构不断优化,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了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统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过25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说,国家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撑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时期,财税改革主要聚焦三方面:一是聚焦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二是聚焦效率和公平,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节,不断健全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三是聚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持续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厘清“事谁干、钱谁出”。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找准“收、支、管”三个切口,向预算制度改革要效益。收入方面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支出方面优化支出结构。管的方面,主要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把握“促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三大功能,向税制改革要活力。比如,市场统一方面,规范税费优惠政策,加快税收立法,营造公平统一的税收环境。当前,我国现行18个税种已经有14个完成立法。
廖岷强调,要更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适当增加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共同财政事权体系,做到权责清晰。加快推进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财力下沉,不断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促进财力协调。
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具有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强化逆周期调节,熨平短期波动。”蓝佛安强调,另一方面,协调推进跨周期调节,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支持扩大内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畅通经济循环,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力度上更加给力。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工具上更加丰富。综合运用政府债券、税收、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工具,强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放大政策乘数效应。比如,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
发力上更加精准。聚焦经济发展堵点难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畅通经济循环。
时机上更加灵活。抓住时间窗口,政策出台能早则早,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确保早落地、早见效。
蓝佛安指出,财政宏观调控总体要稳,但在形势变化较大时,也要及时调整、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同时,加强财政与货币等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蓝佛安表示,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财政运行基本盘始终坚实稳固;二是政策工具不断丰富,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能力大大增强;三是随着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及存量风险逐步消化,财政应对未来挑战更有底气、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