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该补的是“品控课”而非“说教课”
作者:
■孔德淇
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句“不会迎合消费者”,让这家水果连锁巨头再次站在风口浪尖。余惠勇还提到:“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这自信满满的回应,真的站得住脚吗?
商业往来中,企业传递产品价值、普及行业知识无可非议,这类基于事实的信息输出,本意是帮助消费者理解价值构成,属于积极的市场引导。但将“不迎合”等同于“教育”,甚至在消费者对品质、价格提出合理质疑时以此回应,显然偏离了商业服务的本质。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该是居高临下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而是平等的价值交换。消费者用购买行为投票,选择的是符合预期的品质与服务;企业站稳市场,靠的是精准回应需求与持续创造价值。若所谓“教育”建立在对消费者合理诉求的倾听之上,比如普及水果保鲜知识、说明品种不同带来的价格差异,便是积极的市场引导。而一旦“教育”变为回避质疑的借口,甚至品质不达标、价格不合理的挡箭牌,就成了赤裸裸的商业傲慢。
从市场反馈看,消费者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超3000条相关投诉中,百果园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此前曝光的“烂果改标签”“劣质果切”等事件,更让“高品质”的品牌承诺打了折扣。消费者为“高端”标签支付溢价,换来的却是与预期不符的产品,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反思品控漏洞、弥补服务短板,而不是指责消费者“不成熟”。水果作为高频民生消费品,品质是底线,诚信是根基,脱离了这些,再高调的“教育”也难获认同。
回望商业史,真正能引领消费认知的企业,无一不是以极致产品力为前提。从特斯拉普及电动汽车理念,到华为推动5G技术应用,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改变消费习惯,源于其技术突破与价值创新切实解决了用户痛点。反观一些企业的“教育”说辞,往往是在产品力不足时的托词,不愿在供应链管理上深耕,却怪消费者“不懂好水果”;不肯在品控上较真,却怨市场“只看价格”。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暴露的是对商业本质的认知偏差。
消费者的成熟,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市场选择中历练而成。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消费者通过比价平台、社群分享、测评视频,早已构建起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他们既懂得为高品质付费,也清楚不合理溢价的水分;既理解企业运营成本的客观存在,更警惕“概念营销”的套路。企业与其执着于“教育”,不如沉下心来,以更透明的信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更扎实的品质让价格与价值相匹配,更真诚的服务回应合理诉求。
市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最稳固的关系是相互尊重。企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消费者自然会用信任回报企业的诚信。
少一些“教育”的傲慢和概念的包装,多一些服务的谦逊和品质的打磨,才是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根本之道。百果园的争议,也为所有经营主体敲响警钟: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能留住消费者的,永远是价值本身,而非说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