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之力畅通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
■王宸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GB/T45915—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对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意义深远。
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产销量持续创新高,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动力锂电池的运输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动力锂电池运输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动力锂电池属于危险货物,其运输安全风险高。另一方面,运输标准不统一、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运输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该标准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完善。例如,创新建立动力锂电池运输分级标准,改变以往“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根据电池的不同特性和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运输安全水平,还能提升运输效率。完善在用电池、废旧电池包装性能要求,针对不同状态的电池制定专门的包装规范,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明确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的相关单证和信息共享要求,打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壁垒,解决单证不统一、信息重复填报等问题,为实现动力锂电池便捷、高效运输奠定基础。
从产业供应链角度来看,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极大提高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以往,由于运输环节的不确定性,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不及时、产品交付周期长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标准实施后,运输安全和效率得到保障,企业能够更好地规划生产和销售计划,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资金周转率。
从运输体系建设角度而言,该标准有助于完善动力锂电池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动力锂电池运输主要依赖公路和海运,铁路和航空运输占比较低。公路运输受限于运量和长途运输成本,海运则面临运输周期长、灵活性不足等问题。标准的实施,鼓励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铁路运输具有运力大、成本适中、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航空运输则速度快、时效性强。通过多式联运,将不同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起来,能够为动力锂电池运输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效率。
此外,该标准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运输问题的解决,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障汽车生产企业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动力锂电池,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废旧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处理成为重要课题。标准对废旧电池运输的规范,将促进废旧电池回收网络的完善,提高回收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将为动力锂电池安全、便捷、高效运输提供坚实保障,提升产业竞争力。期待该标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