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假海外直邮”需多管齐下
作者:
■王宸
“足不出户购全球”本是跨境消费升级的生动写照,海外直邮凭借原产地直发、物流可溯、海关监管等承诺,一度成为消费者获取海外正品的重要通道。然而,当虚构发货地、伪造物流信息、真假混卖等乱象渐成行业潜规则,社交平台上“吐槽”与“避雷”帖的刷屏,不仅折射出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更暴露出跨境电商监管体系的短板。根治“假海外直邮”(以下简称“假直邮”)顽疾,亟待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假直邮”的套路之深,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部分商家将国内仓库的仿冒品,通过伪造海外仓发货记录、虚拟物流轨迹,摇身一变成为“海外正品”;更有甚者与不良物流公司勾结,利用“异地上线”技术,让国内包裹在物流系统中显示为“海外发出”。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不仅让消费者为虚假的“进口身份”支付溢价,更因假货难以维权,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乱象背后,是监管体系的滞后与责任链条的松动。跨境物流涉及国内外多个环节,海关查验侧重关税征管,对物流信息真实性的核验存在盲区;而跨境电商的跨地域属性,也使得消费者维权时面临“属地管辖”的壁垒。同时,部分电商平台为追求流量,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对物流信息的核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沦为假货流通的“帮凶”。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电商凭借“直播带货”“私域引流”等新模式,绕过传统监管渠道,让“假直邮”商品得以暗度陈仓。
“假直邮”泛滥的危害,早已超出消费领域的范畴。消费者花正品的钱买仿冒品,是财产权与知情权的双重侵害;导致跨境电商企业界“劣币驱逐良币”,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因成本更高而失去竞争优势;跨境消费市场信任基石的崩塌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损害我国跨境电商的国际形象。
整治“假直邮”乱象,须强化全链条监管的“刚性约束”。海关部门应加快推进跨境物流信息溯源系统建设,将海外仓、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纳入统一监管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对伪造物流信息、虚假申报等行为,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假直邮”的查处力度,不仅要追究销售商家的责任,更要深挖物流企业、平台方的连带责任,形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的效果。
平台作为跨境交易的重要枢纽,须扛起主体责任。电商平台不能只当“甩手掌柜”,要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对宣称“海外直邮”的商家进行实地核验,定期核查海外仓资质与物流信息真实性。对存在虚假宣传、销售假货的商家,要坚决下架并公开曝光,向消费者退还货款并承担赔偿责任。只有让平台从“流量至上”转向“诚信为本”,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假直邮”蔓延。
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选择“海外直邮”商品时,要仔细核查商家资质、海外仓信息、物流轨迹等,保留好购物凭证。一旦发现疑似假货,要及时向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消费者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对“假直邮”乱象的有力反击,也是推动市场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
跨境电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海外直邮的健康发展关乎消费者权益,更关乎我国外贸国际形象。整治“假直邮”乱象,不是对跨境电商的限制,而是为了营造更公平、更规范的市场环境,让诚信经营的企业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跨境消费的便利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