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量融资增信为企业提供“信心保障”

作者: ■何翠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帮扶中小微企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创新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助力更多金融机构运用质量融资增信手段对中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构建起系统完善的质量融资增信政策支撑体系。《通知》提出,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让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惠及广大企业,更有效帮扶中小微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质量增信融资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要素为依据建立的融资增信机制,旨在为重视质量、高效、追求卓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将质量“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资产”。质量增信融资的增信依据,即以企业的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五类要素作为融资评价依据,包括政府质量奖、首席质量官制度、品牌价值、标准认证、技术创新等资质和荣誉。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建立质量融资增信企业白名单,根据质量要素指标划分信誉等级,定期更新并推送至金融机构,以此拓展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渠道。一些地方实践中,称之为“质量贷”或“质量融”。
    2024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全面启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以质量要素为企业“增信”,让金融机构“看得见、信得过”“贷得出、贷得快”。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月数据,2024年与央行合作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为超过2万家企业授信约2000亿元。
    在积极推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方面,各地方多有创新,推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比如深圳“深质贷”覆盖21项质量指标,高效审批,线上申请,最快当天放款;北京“丰质贷”提供最高5000万元授信,企业2天内获贷;厦门将质量融资增信升级为普惠金融版本,厦门“鹭质贷”为白名单内企业提供贷款超200亿元。
    笔者认为,质量融资增信可理解为“以质量为信”“凭质量拿贷款”,这项举措不仅拓宽了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风险更可控、回报更可预期的授信新路径。《通知》提出“进一步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帮扶中小微企业”,再次强调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机制以及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这意味着质量高效企业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此外,《通知》还从推动定制开发专项产品、进一步促进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共享、进一步优化质量融资增信办理服务、引导用好质量融资增信资金、持续创新推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并将进一步推动各地多举措创新,促进质量要素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可以预见,通过各地不断创新,积极推动质量融资增信,高质高效型企业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我们期待企业通过聚焦自身高质量发展得来的“好质量”,逐步能够升级转化成为“好信用”,让金融支持企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幅提升,进而为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信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