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没有偶然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成功没有偶然,成功是成功之母。
作为一名创业者,李峰辉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或许并不存在于传统认知的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当中,而存在于长期积累和对“起飞”时机的准确把握。
“云遥宇航自2019年创立,2021年12月7日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是第二颗、第三颗……边发射边组网,至今日,一切都很顺利,也很平淡,中间也没有人们想看到的‘经历风雨,方见彩虹’的奋斗和励志故事。”李峰辉的这一回答,起初,让记者颇感失望。
然而,经过深入交谈,记者体会到,创业不仅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孙子兵法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李峰辉的“庙算”在于,公司和项目启动之前,就把未来3到5年的每一个战略步骤都策划好,依靠专业策划团队,提前做好“锦囊”预案,接下来,一步一步怎么进行,都按照预案行事,遇到最复杂的问题,都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让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
创业难,难就难在没有现成模式,要在一张白纸上完成从0到1的起步。面对大量未知,有人选择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并为之而付出相应成本。还有人选择先做功课,启动之前,把技术模式、商业模式都打磨得清楚、成熟,ppt一目了然,自然会成竹在胸。
创业,不是白手起家,而是水到渠成。守业,不仅要挑战未知,更要顺理成章。
成功没有偶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云遥宇航创业前期曾做过大量论证、预研、预判、考察,而且参考过国际上已经有的成功案例。用李峰辉的话说,如果启动后才发现,技术还不成熟,还不得不像研究所一样,投入大量资金去做研发,那么,对于云遥宇航这样一家完全民营背景、市场化生存、需要自谋生存发展的企业,怎么受得了啊?
“当然,当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积淀,需要更上一层楼时,就必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继续研发,实现升级换代。这是必须的。”李峰辉已在眺望企业未来愿景。
云遥宇航的创业实践,是一个团队长期积累的结果,更要依托国家层面的托举。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2024年国家将商业航天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与技术加速涌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商业航天,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实际上,2015到2020年间,我国陆续出现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深蓝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箭元科技、东方空间等民营火箭公司,另有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长征火箭”和“科工火箭”,以及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空天飞行科技中心设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科宇航,共同组成了我国商业火箭的生力军。
借此东风,云遥宇航及时启动。
民企创业,会不会赚钱,关系到企业的生命线。云遥宇航在成立之初就着手建立成熟商业模式,主业是制造卫星、布局“云遥气象星座”,因为这是企业的品牌,但公司要生存就要不断回流资金,因而必须从事辅助设备的装备制造,这就涉及卫星导航设备(包括数据处理等方面)。云遥宇航的卫星与商业伙伴之间也探索出成熟的合作模式,进行相互赋能。
民营创业,更要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捆绑在一起,才能走上长久可持续发展道路。
面对我国气象卫星数据80%依赖国外的困境,李峰辉开创性地构建商业航天新模式,攻克星载GNSS掩星探测等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将核心设备成本从几百万级降低至数十万,突破性地实现国产商业气象卫星批量化生产。
纵观云遥宇航6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理解,其为何在国际权威数据评估中屡获佳绩,并彰显中国商业航天的创新实力。2024年4月,李峰辉代表云遥宇航在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EUMETSAT)ROMEX会议上交出亮眼成绩单:其掩星观测数据贡献量居全球第二,经国际专家组评估,数据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年6月,他带领团队出席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78届会议,作为本届次执行理事会中国唯一获邀出席的民营企业,深入探讨了商业气象卫星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跨公私部门的采购与合作机制,以及商业气象卫星公司对全球气候预警、温室气体排放、冰冻圈变化监测的潜在贡献。
或许,这一切,都要感谢当初的“庙算”。
(图)李峰辉调试掩星载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