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作者:
    “具身智能”,无疑是今年的热词。
    作为人工智能领
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身智能大量出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报道中,这二者是一回事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这些新概念各自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
    “具身智能”这个概念的对立面,是“离身智能”。它们要区分的,是“智能”与“身体”的不同关系。比如ChatGPT、DeepSeek这些大模型就属于离身智能,它们能处理文字、图片等数据,能跟用户聊天、输出信息,但无法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AlphaGo精于棋局推演,但面对真实棋盘时或许连棋子都拿不稳。而具身智能则必须有物理实体,通过“身体”感受世界,并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
    打个通俗的比方,离身智能只需“动嘴皮子”,是个“理论家”;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个“实干家”。一个依靠抽象计算,在虚拟空间进行推演,一个通过身体与环境碰撞,在物理世界开展实践。
    了解了上面的信息,再解释具身智能相关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所谓“具身智能”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总结一下,具身智能就是“能够感知、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视为具身智能系统的载体。现在有一些机器人产品,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也连上了AI,甚至可以跟人聊得有来有回,但它们仍然不能算是具身智能。
    这是因为它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具身智能”中的“具身性”。而具身性的核心在于,智能必须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和动态反馈来生成,而非依赖预设程序或离线数据,要靠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简单“拼”在一起是不行的。
    那么,具身智能跟人形机器人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身”的分类问题。从物理形态角度看,具身智能可以“七十二变”,与不同的硬件本体结合。这个硬件可以是一个机器手臂、数控机床、四足机器狗、六翼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当然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所以,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都可以看作是具身智能的分支。当前,业界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关系链条:在概念范畴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形成了从大到小、依次包含的关系。
    具身智能究竟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具身智能的价值,在于让“智能”从“会说话”走向“会做事”,真正融入现实物理世界。它的应用场景,正从工业领域向日常生活、医疗、救灾等领域延伸。
    比如,传统工厂的机械臂只能按预设程序重复动作,一旦零件摆放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出错。有了具身智能,机械臂就升级为“智能工人”,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自行辨别零件位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抓取力度,自主学习如何处理不同形状的物体,完成更多非标准化任务,如设备检修、柔性生产等。
    从离身智能的“纸上谈兵”,到具身智能的“身体力行”,人类正在赋予AI一个身体,使其从虚拟助手进化为实体伙伴。这个目标,似乎已离我们不算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