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民企在乡村热土上奋进

实现“企业拓展市场、村庄提升业态、农民增加收入”三方共赢

作者: ■巩萌萌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探索打造“党政主抓、民企主打、商会主动、金融主力、村民主体”五主并举的滨州模式,推动形成了民营企业与乡村热土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党政主抓,提升行动高度。滨州市委、市政府将“万企兴万村”行动纳入市委“113388”工作体系,作为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将基层联系点打造成为行动示范样板。出台《关于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方案》,召开20余次行动启动会和推进会,整合工商联、农业农村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资源,构建起党政主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行动开展筑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民企主打,拓展行动广度。滨州市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产业带动为重点,构建了就业帮扶、资源入股、利益共享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助力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
    魏桥集团带动城镇农村就业10余万人,并捐赠11亿元用于乡村建设。京博集团投资24.05亿元打造吕艺农创小镇,安置11个村1.3万余人,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裕食品创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带动35万户农民年增收5.1亿元。目前,全市共有839家民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兴村”项目905个,总投资达137.2亿元,受益村1808个。
    商会主动,拓宽行动维度。滨州市积极引导商(协)会发挥行业优势,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博兴县厨具协会有企业2730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形成“一人富、数人跟,一群富、带全村,一业带多业、一村带全镇”的模式,吸引全国工商联厨具业商会落户兴福镇,成为唯一一个落户乡镇的全国性商会。惠民县绳网商会有绳网生产及加工业户7000余个,从业人员超8万人,工人月平均工资超6000元,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致富。通过商会带动,博兴商用厨具、惠民绳网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构筑起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基石。阳信县刘古良村引入县民俗文化产业协会运营,联合国企和8家民营企业,建立“村企共建+协会运营+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企业拓展市场、村庄提升业态、农民增加收入”三方共赢,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文旅重点项目”。
    金融主力,增强行动力度。“万企兴万村”行动,村企共“富”是关键。
    滨州市创新金融服务,率先成立全省首家金融支农联盟,开展“金融+商会+企业”专项行动,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农业银行创新“产业链农户贷”产品,累计投放贷款20亿元,支持中裕食品推进“联企兴村”模式。滨州市农发行累计投入23.62亿元政策性资金,助力阳信“肉牛产业”托起12万人的致富梦,推动阳信县获批全国首批试点。亿利源清真肉类公司联合银行、农担、保险、合作社、养殖户、数字科技开展“七位一体”“养母繁犊”业务,带动养殖户增收5000余万元。通过金融力量的支持赋能,为“万企兴万村”行动提供了强劲动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村农主体,提升行动效度。滨州市注重内生驱动与合作借力并举、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着力打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
    沾化区古城镇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电商平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助推黑玉米产业“三产”融合,村集体年可增收510万元。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年培训2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裕阳集团董事长回乡任支部书记,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改变村容村貌、开办公司,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企携手,共创未来。滨州市将借鉴各地先进,持续引导民营企业和商(协)会深度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齐鲁样板”贡献滨州力量,描绘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