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根据指南,两院此次增选名额各增加最多100名。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工程院明确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企院士候选人设立专项名额。这一开创性举措,标志着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企院士候选人设立专项名额,院士大门正式向民企敞开,为院士评选注入了全新活力。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在院士评选中占据着“主场”地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局。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院士评选渠道的限制,许多优秀的民企科学家被挡在了门外,他们的才华和贡献未能得到充分认可。
此次两院院士增选向民企敞开大门,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从宏观层面看,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活力,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主体。让民企科学家有机会跻身院士行列,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微观层面看,这一举措对于民企科学家和民营企业本身成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企科学家而言,成为院士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术成就和科研贡献的高度肯定,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国家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拥有院士这样的高端人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的观点颇具前瞻性,他认为这一变化符合多年来的院士制度改革趋势,即自然科学回归重大理论发现、工程科学回归解决重大问题的既定轨道。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企科学家成为院士,将有助于打破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壁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当然,民企候选人增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正如有受访者所指出的,民企候选人增选和其余通道增选一样,还需进一步明确利益相关者的回避机制,克服任人唯亲、打招呼、钱权“贪功”等评价困境。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院士评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还会损害院士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评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两院院士增选破圈,民企入局展活力。这一开创性举措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期待在未来的院士评选中,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民企科学家脱颖而出,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不断完善评选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让院士评选真正成为选拔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