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暗访发现,南宁、天津、沈阳、郑州等地多家医疗机构违反健康证办理规范,存在违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健康证,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
健康证,绝非一张普通的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等行业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方可上岗。其目的在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可以说,健康证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是消费者与疾病之间的一道“防火墙”,更是把风险挡在餐桌外、公共空间外的民生承诺。
报道显示,在沈阳康民医院,内科检查与胸透项目被随意取消;郑州二七爱康中医院更是将内科检查异化为理疗推销;福德堂中医院则用指尖采血代替静脉采血,甚至在短短54分钟内就发出证件;记者互换身份进行“替检”,全程竟无人核对信息、体检表上无照片、信息手写等状况。除了医疗机构的违规操作,劳务中介的“代检”服务更是让健康证办理的乱象雪上加霜,假证充斥其间、部分餐饮企业对此也态度漠然……整个健康证办理与使用环节,从源头到终端,都充斥着敷衍与混乱。
本该严谨的体检流程,何以漏洞百出?究其根源,利益的驱使是首要原因。部分医疗机构和劳务中介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将健康证办理当成了一门生意。对部分医疗机构而言,简化检查流程、随意发证,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劳务中介则通过提供“代检”服务,从办证人手中收取高额费用,形成了一条隐蔽的黑色利益链。
监管的缺失,也为这些乱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相关部门在健康证办理的监管过程中,对医疗机构的审核把关不严,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目前,健康证体检备案信息尚未完全联网,不同地区之间信息无法实时共享,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健康证的真实性进行有效核查,给了假证生存的空间。一些地方的卫生监督部门对体检机构的检查频次过低,不能及时发现体检流程中的违规操作,即便发现问题,处罚往往也较轻,难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健康证乱象的危害不容小觑。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场潜在的健康危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真假不明的健康证泛滥,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整治健康证乱象,不能止步于关停几家机构、处罚几个责任人,而须建立“不敢假、不能假”的治理闭环。
以重典治乱,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对参与造假的医疗机构实施“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又倒查管理层责任,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制售假证的黑中介,可参照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用法律震慑打破违法成本低的怪圈。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使其因违法所得无法弥补罚款而不敢再犯。对于使用假健康证的企业和个人,除了罚款,还应将其列入诚信黑名单,限制其在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以技术赋能,让数据跑赢造假速度。搭建全国统一的健康证管理平台,将体检数据、从业人员信息、监管记录等在平台存证,实现一证一码、扫码可查、全程留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健康证办理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短时间内大量健康证集中办理、同一体检机构出现异常高的通过率等,及时进行预警。
以共治破题,让每个公民成为监督者。建立快速举报核查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在就餐、消费时主动查验从业者健康证,对可疑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迅速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