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驾”到“辅助驾驶”:回归本质,拥抱安全
作者:
■王宸
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如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纷纷将其宣传中的“智驾”改为“辅助驾驶”,这一变化体现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对安全性的反思和监管的加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本是为了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在过去实际推广过程中,却因为一些夸大宣传和模糊概念,引发了诸多争议。
智能驾驶一直被视为未来出行的发展方向,其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通信技术,实现车辆的部分或近似完全自动化驾驶,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而辅助驾驶,则是在驾驶员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提供辅助支持,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两者虽然都涉及车辆的自动化技术,但在功能和安全责任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智驾”这个词被广泛使用,甚至被一些车企过度宣传。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认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从而放松了对驾驶安全的警惕。这种夸大宣传不仅引发了多起事故争议,也对整个行业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曾有车主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睡觉,导致追尾事故,而车企回应称该功能仅为辅助,引发了消费者对过度承诺的批评。
为了规范市场,保障消费者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监管。今年4月,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误导性术语,必须将功能定义为“辅助驾驶”,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这为行业划定了安全红线,让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技术和宣传策略。
市场需求也在推动着行业变革。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了解逐渐深入,他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理性。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噱头,而是更加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和安全性。部分用户直言“花4万元选装高阶智驾不如多买两年保险”,这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从性能崇拜转向了实用主义。
技术瓶颈也是导致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实现真正的L4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主流技术集中在L2至L3级,即使是特斯拉FSD V12、华为ADS4.0等先进系统,在面对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性能下降、复杂路口决策失误等问题时,也难以完全解决。例如,激光雷达在雨雪中精度下降,摄像头易受光线干扰,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智能驾驶技术进一步发展。
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调整策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这一变化不仅是名称的调整,更是行业理念的转变。车企们开始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安全保障,而非单纯的营销噱头。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转变,对行业影响深远,加速了行业洗牌。中小车企由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无法承担高额的测试成本和技术升级费用,可能会在这场变革中被淘汰。而头部企业则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供应链格局也在发生重塑。随着智能驾驶技术普及,激光雷达、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价格逐渐下降,这使得高阶智驾功能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中端车型。同时,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展望未来,智能驾驶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车企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让消费者正确认识辅助驾驶的功能和局限性,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事故。监管部门也应继续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格规范企业的宣传行为,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安全权。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