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看金融支持民企创新“输血链”

作者: ■董潇
    在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丰电子”)的墙上,挂满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所需关键材料的发明专利,该公司董事长姚力军称,这些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离不开浙商银行的综合金融授信支持。目前,江丰电子已累计申请专利1091项(其中90%是发明专利),并形成以半导体芯片用高纯溅射靶材为核心,液晶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用溅射靶材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品研发体系。
    而这并非个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当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一场金融体系重塑产业升级生态的改革正在上演。
金融工具再造创新“输血链”
    科技企业痛点就是金融服务发力点。面对“实验室-生产线-市场化”的转化断层,传统信贷模式频频失灵。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因缺乏抵押物遭遇融资瓶颈。如今,金融工具箱正在上演“变形记”。
    某医疗器械企业为北京协和医院和清华大学医工结合创新孵化的高潜力创新企业,致力于解决眼科精准诊断和治疗,主要产品包括世界首创的精准眼内液采集装置、创新给药装置。
    在中信银行公司给予信贷支持时,该公司还处于产业化前期,尚未实现盈利。
    中信银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说道,在获悉企业的融资需求后,中信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借助“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给予企业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同样处于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阶段的某氢能企业,在前不久,也通过中信银行首创综合评分体系,成功为企业完成综合授信。
    据了解,该企业正加快推进国内SOEC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遇到资金需求,中信银行评估该企业画像与科技成果转化贷目标客群高度匹配,通过预授信模型从技术水平、管理团队、专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给予1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
    从刚刚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看,多家银行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领域精准发力,贷款余额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贷款模式也实现多元化创新。例如,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助力初创期硬科技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图纸”到“货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耐心资本让民企“知产”变资产
    技术研发是驱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通过研发活动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提高产品服务、工艺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而研发活动需要大量且长期资金,不同于传统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研发不确定性较高,这些投入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回报。
    时间拨回到2020年,宜联生物刚刚成立。据宜联生物创始人回忆,“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是宜联生物结识的第一家银行,一路陪伴企业成长。在公司筹备阶段,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就已积极介入,为公司提供工商注册等一系列非金融服务。基于对公司成长空间、核心团队的认可,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第一时间为公司提供了综合融资方案并为公司发放第一笔贷款。”
    宜联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和相关技术的创新药物开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信贷资金支持周期与企业研发周期不匹配问题,该公司创始人颇为感慨地说,通常新药研发并成功上市至少需要10年,但当时很多银行提供的都是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贷”。
    针对科技创新阶段研发投入较大、周期较长的特点,建设银行苏州分行为宜联生物发放5亿元“管线贷-科技研发贷”专项用于该公司核心产品的三期管线研发,全力解决生物医药企业中长周期资金需求。
    据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专项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管线研发中长周期资金需求,并创新融入管线评估,让企业“知产”变资产。
    为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要求,积极依托自身牌照和专业能力,深化集团业务功能协同,多家银行通过“债转股+股权投资、基金+直投、股权+债权、融资+融智”的一站式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例如,截至目前,工银投资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落地规模累计近4000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累计超2000亿元,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长期、稳定的金融动能。北京银行凝聚耐心资本合力,围绕“募、投、管、退”全流程需求,做好“股权+债权”全方位金融服务;与上千家产业基金、VC/PE机构,共同打造“股债联动伙伴”服务生态。目前,累计为八只基金的85家被投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覆盖率近50%,授信总额近43亿元。
政策创新构建生态“反应堆”
    在日前,中信银行主办的“科技大时代·投资新生态”私募股权生态伙伴论坛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贺劲松表示,中信银行聚焦“场景化”需求,打造“生态化”体系,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痛点。
    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提出,未来金融业要聚焦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金融机构要从服务单个企业融资向服务整个产业生态转变。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在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平台枢纽作用,着力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近日,人民银行等7部门《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培育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为将政策落到实处,多家金融机构正放眼于构建开放协同的金融生态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服务合力赋能科创企业。
    前不久,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在建设银行举办的“助民企‘建’行动向未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示,建设银行将致力于与社会各界共建更加完备的服务生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强化“投资者联盟”等平台建设,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质效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与政府、商会、投研机构、产业基金等合作,扩展民营企业服务半径,共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政府与产业金融的协同生态,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三方面,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企业与政府及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增强创新韧性、分散风险并加速技术迭代。这种生态不仅是支持科技民企的“基础设施”,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引擎。
    (图)蔚蓝生物通过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自主研发海藻专用生物酶,使海带成为更高效、易消化的水产动物饲料。这些生物产品的研发得到了中行青岛分行有力的支持。近年来,中行青岛分行聚焦岛城24条产业链,组建金融工作专班,一链一策赋能新兴产业,为蔚蓝生物提供8000万元纯信用贷款,实现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国银行供图财经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