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从源头遏制风险
作者:
■孔德淇
日前,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此次标准修订,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称之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在为人们出行带来绿色、便捷体验的同时,自燃事故频发给行业发展蒙上阴霾。应急管理部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同比激增42%,电池安全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深究背后根源,商业盲目短视与标准执行失范难辞其咎。为追求高能量密度与长续航,部分企业一味堆叠电芯能量,压缩安全冗余设计。在推荐性标准框架下,更有企业借测试环节规则漏洞调整参数“蒙混过关”,甚至对同一车型实行“双标”,即销往海外的车辆配备更完善的安全配置,国内版却“缺斤少两”,将消费者安全置于险境。在此背景下,新国标强势出击,新增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如底部撞击测试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将“不起火、不爆炸”从行业倡议升格为法律红线,为动力电池安全加上了一道坚固的“法律锁”。同时,新国标实现了电池数据全流程可追溯,如同为每一块动力电池安装了“黑匣子”,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精准溯源,有效提升事故预防与处置能力。
事实上,这场变革的战略深意远超技术层面。在全球化竞争浪潮中,安全正成为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新通行证。以比亚迪为例,其高标准安全技术已成为突破欧美贸易壁垒的关键。随着车网互动技术将电动车转化为移动储能单元,电池安全更上升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新国标强制部署的电池健康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电压、温度、充放电数据并接入能源管理平台,既能提前预警电池故障风险,又能为车网双向供电提供安全数据支撑,为能源互联网搭建起安全防护网。
新国标的落地,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显著提高,短期内势必抬高电池的生产成本,那些技术水平落后、工艺陈旧的中小厂商,可能被淘汰出局。但从长远来看,这一“阵痛期”也是行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机。新国标所引发的优胜劣汰“洗牌”,将倒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最大程度降低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当安全性能更高的动力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也有利于降低人们的担忧,提振行业的消费信心。
当然,新国标推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确保各项安全要求切实有效执行。生产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对照国标要求,全面梳理和改良技术工艺,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政府部门则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法,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发展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的发布,不仅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更掀起了一场以生命安全为核心的标准革命。只有将安全基因深深融入产业发展血脉,新能源汽车才能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