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赛事IP,提振区域消费
作者:
■何翠云
近期,全国多座城市如武汉、无锡、重庆、珠海等多地举行马拉松赛事,其中最火爆的是武汉马拉松和无锡马拉松:武汉马拉松有450744人报名参赛,创造了亚洲马拉松赛事的报名人数之最;无锡作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的首站,也吸引了429447位选手报名参赛,相较去年,报名人数涨幅高达61%。
各种赛事的火热,对当地文旅消费的带动效应也极为明显。“一日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今年无锡马拉松,组委会向近43万名报名选手派送了消费券“大礼包”,仅一场赛事就直接带动周边产业效益达5.05亿元,同比增长78.2%。据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截至3月23日,有7.1万人次游客因武汉马拉松到访江城,外地跑者(非武汉市)因参赛产生的直接消费总额1.17亿元,同比增长40.6%,外地跑者对赛事的拉动总效应为2.98亿元,同比增长40.2%。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上海马拉松等7场头部赛事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4.19亿元,间接效益和拉动效益则更为可观。
不仅马拉松赛事如此,各种体育赛事对经济消费拉动效应明显。近日举行的上海F1中国大奖赛共吸引了超22万人来到现场观赛,其中境外观众占比15.25%,比去年增加100%。据报道,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113.78亿元,所产生的间接经济影响中,产出效应达309.90亿元。
体育赛事特别是参与度广泛或关注度广泛的赛事已远超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地方提振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也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赛事+文旅”也成为各地积极推出的一张王牌。以青岛为例,据报道,青岛以“赛事+”思维重构产业逻辑,2024年通过649项区级以上赛事,撬动直接经济收益18.58亿元,GDP贡献值达46.45亿元。作为沿海旅游城市的青岛拥有着“帆船之都”“足球之城”“田径之乡”等闪亮名片,充分发挥了“山海城”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打造了独具青岛特色的自主品牌赛事,这对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启示。
“体育引领、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将赛事转化为消费流量,当前已成为各地文旅经济发展的共识。但如何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赛事IP并进一步转化为消费流量,则需要创新与融合的思维,让赛事既独具特色又具有高品质属性。打造赛事IP,提振区域消费,以青岛为例,“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作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已成功举办六届;“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打造成“中国时尚体育节”在全国推广;青岛马拉松,被评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等。
体育赛事经济已从“小众赛道”跃升为“黄金产业”,有观点指出,一场高水平的赛事不仅能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链的“链式反应”,而且能塑造城市品牌,弘扬地域自然人文精神。
国务院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目前全国各地都积极举办或筹备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带动的流量效应,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探索文体旅商融合赛事经济发展之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赛事+商圈融合、赛事+品牌联动、赛事+文化旅游、赛事+会展等。
人们参与并关注各项赛事,不仅出于爱好,更是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倾向于专业型的体育健身锻炼与发展,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变迁、消费升级的一种重要体现。赛事经济的发展,不仅提振的是体育产业,更带动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激发当地区域经济文化消费活力。笔者认为,不仅需要“以赛兴城”,也需“以赛兴域”,更需“以赛兴村”。如一场知名赛事在一个区域各个地方同时举行,一定会促进区域经济的聚合力。当前一些镇级、村级体育联赛也蓬勃兴起,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