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盒事件”再议网络安全
作者:
■姜虹
近日被热议的百度“开盒事件”,再次引发对网络安全、网络数据及保护个人隐私话题的高度关注。
百度召开会议正面回应“开盒事件”,并在其官方公众号刊发相关内容。据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介绍称,17日公司第一时间通过内部技术调查,即排除了事件中个人信息由百度公司副总裁谢广军的泄露嫌疑,并展示经三方公证的公证书。他表示,百度任何职级的员工及高管均无权限触碰用户数据。
百度方面表示,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和倡议推进“反开盒”联盟的成立,共同加强数据隐私防护,严厉打击非法数据窃取及泄露行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所谓“开盒”类似于以往所说的“人肉搜索”,是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等,更甚的是对其进行电话骚扰、网暴攻击等网络暴力的行为。当下,饭圈文化乱象中部分粉丝群体用“开盒”作为攻击异见者的手段,反映出极端饭圈文化对未成年人已经产生不良影响与非正确引导。
“开盒事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类事件调查取证中,存在“跨平台取证难”等问题;同时,社交平台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对“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测和处理不够及时高效。
从百度“开盒事件”不难看出,对抗此类黑灰产的背后,数据安全防护绝非各自为战的“孤岛”。
笔者认为,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监管层面的完善尤为重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加强对于内容提供商等的监管与管理。
从社会层面看,明确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界限,建立跨平台联防机制和跨境数据犯罪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从平台层面看,设立长效审核机制,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并用,逐渐找到更高效合理的方式对发布的信息及时过滤,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逐步建立信息追溯机制,明确信息来源和传播路径,将信息发布渠道与主体控制在可控范围,不让违法、不良信息成为“漏网之鱼”。
从用户层面看,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使用、投诉等管理制度。一方面,提高风险意识,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不同网站使用不同用户名和密码,保护好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加强自我约束,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不发布不良信息,并坚决抵制不良网络行为。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击网上各类乱象问题,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积极成效,形成有力震慑。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效,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8项整治任务,包括整治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等。
笔者认为,要获得“清”“净”的网络环境,还需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如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对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开盒”等行为“零容忍”,必将能够还百姓社会舆论、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