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数”为媒,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作者:
■本报记者宋寒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既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物流效率;也有助于整合资源实现跨区域、跨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驱动,破除“信息孤岛”
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在天津、宁波、广州、重庆等16个城市启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覆盖东中西部及超特大型城市。
《通知》明确,聚焦物流行业发展问题,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打通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业务系统数据,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机制,建立健全物流数据分类及交换应用标准规范,形成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早在2024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便提出“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要求打通公路、铁路、航空、海关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的数据壁垒,目标到2027年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5%左右。
“物流数据开放试点有望解决物流行业痛点。物流数据开放试点通过共享数据,让各方能及时获取准确信息,有效减少信息差,从而显著提升运输效率;同时,借助数据开放,企业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径,合理配置资源,大大降低空驶率,进而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数据共享不足,影响供应链的协同效率。《通知》要求,将推进供应链上下游数据交换和融通应用,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和全程追踪,此外,探索跨境数据融合应用,将推动国际物流全程追踪和降本增效。
数据赋能,助企降本增效
当前,我国数据使用率不足。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据使用率不足三分之一,物流试点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尝试。目前,试点任务涵盖多式联运数据互联、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国际物流服务优化等四大方向,计划于2025年底前形成可推广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是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我国数据生产量全球领先、增速快,但数据使用率不足,数字经济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程度尚不够紧密,要素化、资产化、资本化水平亟待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要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规范统一数据交易定价机制,布局国家级数据交易所试点,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基地,形成“采集-标注-交易-应用”全链条生态。
中手游副董事长冼汉迪建议,支持前海企业与香港关联企业开展场景化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并建立健全一般数据清单管理机制。对于经试点验证安全的场景化数据,将其纳入一般数据清单,允许清单内的数据类型在深港关联企业间自由流动。加快推动经试验验证安全的场景化数据在深港企业间自由流动,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释放。
在数据赋能下,企业降本增效初显成效。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日前表示,运输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大头,2024年全国全社会物流成本总共降低约4000亿元,其中运输成本降低2800亿元。
在天津港,30余条铁水联运班列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货物全程追踪,服务覆盖国内14个省(区、市)。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车队副队长成卫东表示,发展多式联运能提升大宗货物流通效率,同时要促进人工智能、智慧驾驶等前沿技术与港口生产要素进一步紧密融合,拓展智慧港口新技术应用场景。
同样的场景在辽宁港口上演。辽宁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王志贤在两会期间介绍,辽宁港口集团持续拓展“一单制”“一箱制”应用场景,覆盖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较传统业务流程压缩70%。同时,创新推出“滚装海运+特货班列/集装箱班列”过境商品车联运模式,构建起大连口岸至中亚的商品车海陆运输大通道,全程物流时间仅为传统海运路线的三分之一。
推动行业标准化、生态化
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既是技术革新,更是制度突破。从两会政策到地方实践,从国内协同到国际联通,数据要素正重塑物流产业生态。未来,随着试点经验推广、标准体系完善及全球化布局深化,物流成本下降将直接惠及制造业、消费端与民生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搭建数据中心和平台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建设数据中心和平台,或者利用现有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搭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中心和平台,可以集中存储和管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同时,要加强对数据中心和平台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同样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关键手段。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降低数据共享的技术门槛与成本。
物流数据开放试点后,如何保障数据安全成为迫切问题。“通过建立数据分类分级、访问控制、监测预警等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依法依规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活动,确保数据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在保障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滥用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是基础,包括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审计追踪等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其次,实施严格的数据分类与标记管理,明确哪些数据是敏感数据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数据泄露防护与检测能力,部署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数据泄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