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耐心资本,为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作者:
■王宸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周岚提出城市更新运营应引入耐心资本,推动经营主体从“开发商”向“更新运营商”转变,以实现与社区百姓的长期共生、共同成长。这一观点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时期。城市更新行动应运而生,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截至目前,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直接受益。
长期以来,在城市建设领域,以追求快速周转为目标的“开发商”模式占据主导。这种模式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追求项目的快速开发、销售与资金回笼。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往往表现为大规模推倒重建,简单复制标准化的建筑产品,缺乏对城市独特文化内涵和居民多样化、长期需求的深入考量。这导致一些城市更新项目虽在短期内改变了城市面貌,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社区生态,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某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仅对建筑外观进行翻新,却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彻底改善和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居民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
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理念,强调对投资项目进行长期的价值培育和持续的资源投入。在城市更新领域,引入耐心资本意味着经营主体要摒弃短期逐利思维,转而关注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居民的长期利益。“更新运营商”将取代传统“开发商”,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耐心,深入挖掘居民的长期需求,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流程,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耐心资本对城市建设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在经济层面,它能够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项目停滞或烂尾。同时,通过培育长期稳定的运营收益,提升城市资产的价值和回报率,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社会层面,耐心资本促使更新运营商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倾听居民的声音,满足居民对住房、公共服务、社区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文化层面,更新运营商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源去挖掘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更新项目中,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耐心资本的驱动下,城市更新规划应打破传统的单一功能分区模式,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与多样性。通过多方共谋,充分征求居民、专家、社会组织等各方意见,深入了解城市的现状问题、居民需求和发展潜力,制定出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方案。在设计环节,鼓励设计师发挥创新精神,将艺术元素、文化特色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为城市空间赋予独特魅力。
此外,城市更新运营商应精心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时序,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环保材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噪声、粉尘等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在商业街区的运营中,注重业态的合理布局和培育,引入具有特色的商家,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实现街区的可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