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锚定“创新”二字

作者: ■何翠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意见》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见》强调,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足见国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农业新质生产力涵盖农业新技术、农业新业态、农业新工具等更高生产力形态。有观点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首先是技术创新,如智慧农业、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次是要素重组创新,如土地集约化、资本多元化、人才专业化,通过要素重组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三是模式创新,如植物工厂、农牧循环模式、共享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一体化、订单农业等,通过模式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我国人多地少,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向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要品质、要质量、要产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多方发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农业发展动力从资源依赖向科技驱动转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的是科技创新驱动,首先应充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关注其它产业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各项高科技在农业产业加快应用,如传统农业是第一产业,那么新型农业就变成了综合性的“第六产业”。笔者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关注农业技术、农业加工技术以及农业机械技术等的创新研究发展,更需关注其它产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的交叉应用。
    重视农业高科技驱动,促进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化、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国家整体布局、顶端设计、政策引导。以色列的沙漠农业、荷兰的花卉产业成功案例都给我们带来启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技术革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比如,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智能装备革命,包括无人化农场系统、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数字农业技术;提升资源效能,如重点推进盐碱地改良、旱作节水农业和耕地质量数字化监测;产业形态创新,发展工厂化育苗、智慧农业等。总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不断向创新要成果。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需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小农户天然具有风险承受力弱、技术倾向保守等特点,不易与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需保障小农户基本利益,如让小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一步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让农户真正受益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需加强农业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需特别重视来自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研究力量,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融资难等问题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