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构建未来数字经济新生态

算力企业在“算力竞赛”中应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核心优势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算力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作为人工智能发展“三大基石”(数据、算力、算法)之一,算力已经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重要战场。
    我国将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算力发展道路,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能否引领新时代产业形态革新?
    日前,由国家信息中心指导的“面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十五五’国家算力大通道规划布局”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通过对中国算力布局多层次剖析与前瞻预测,为算力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蓝图。在人工智能与算力深度融合、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背景下,算力企业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加速构建国家算力大通道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演进速度急剧提升,算力已经成为大国科技角逐主赛场。
    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强在会上指出,算力即国力,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蓬勃发展背景下,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家信息中心围绕算力布局、算电协同、城市算力网、算力监测调度、超大规模智算集群等领域持续开展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为相关政策文件起草及试点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国家对算力资源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以DeepSeek这一国家级创新应用为例,其火爆全球的背后,也揭示出中国算力发展的潜力与思考。”徐强介绍,短期内消化已有需求所需算力可能会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全社会算力需求仍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效率提升、降低成本,反而会促进算力需求更大程度增长。
    徐强认为,应该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优势企业应携手共进,共同推进算力资源优化布局、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培育普惠民生的应用新生态,以“算力为基”“智能为翼”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动下,这一指数级增长的需求已成定数。”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认为,不同于美国“自顶向下”模式,我国更倾向于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进行分层优化布局,国家正在尝试逐步形成独立的“算力网”,类比电网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以支撑全国算力资源协调发展。
算力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当下,无论是国家智慧经济的战略布局,还是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算力经济正迎来巨大历史性机遇。然而,算力企业在这场“算力竞赛”中应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核心优势。
    “现在人工智能的主要的玩家、参与者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于施洋谈道,在全球竞争白热化背景下,中国算力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全国算力资源有望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社会财富与能力最佳配置。在此过程中,算力不再只是技术赛道,更是一种服务于生态的社会能力。
    “算力使用效能提升并不意味着算力需求减少。”于施洋认为,事实上正相反,它将以更低成本服务于更广阔社会需求,从而触发算力需求进一步增长。“算力企业尤其是在垂直领域的企业,需要转变以往单纯服务标准化数据中心的思路,更加关注垂直领域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例如,为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提供定制化建模服务,一个企业轻则需要2000张卡,甚至需要上万张卡去完成复杂场景的模型开发。
    于施洋预计,未来三到四年,将在约有20个垂直领域的综合需求下,预计至少需要60万至100万张与整个集群用电安全相关的设备或资源。这些集群部署能够综合考虑能源分配问题,可以优先选择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建设部署。
    对于算力企业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也是切入企业级市场的重大机遇。
场景驱动实现智能化升级
    在可预见的未来,算力行业将是人工智能革命重要承载者。
    于施洋建议,要深入研究L3场景算力需求。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从L2阶段(深度推理)向L3阶段(智能体与机器人场景大规模应用)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国更倾向于基于实体经济的真实场景,通过场景驱动完成智能化升级。
    “随着推理需求逐渐超过训练需求,企业需提前储备可转化至边缘及本地化部署的产品与服务能力。算力企业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到细分市场和功能上的差异化优势。”于施洋建议,可以精准服务高校和大学科研实验的算力基建,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成为科研项目的抓手,又如企业级智算定制,围绕龙头企业为小型企业提供算力网络服务。
    只有算力企业彼此间协同合作,共同融入国家层面统一的算力网愿景,才能避免无序发展与资源浪费。在长远意义上,算力行业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如何服务生态成为驱动智慧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