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数字护照建设 助力中国产品出海

作者: ■王宸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苏国际数据港、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发布我国首张电池产品数字护照。中国电池出海自此拥有了“身份证明”,这不仅是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预示着我国制造业在应对全球贸易新规则、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产品数字护照,本质上是一组特定于产品的、可通过数据载体进行电子访问的数据集,具有唯一标识性、数据集成性和可互操作性。它的诞生,是全球绿色化、数字化浪潮下的产物。以欧盟为主的经济体,近年来在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等方面对进口产品提出了严苛要求,产品数字护照应运而生,成为产品在跨国贸易和流通中证明产地、身份及可持续水平的关键依据。
    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产品数字护照的意义非凡。从企业角度来看,产品数字护照的推广应用,能够清晰展示产品的绿色属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果,从而赢得用户信任,满足国际市场可持续性要求,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和采购商对于产品的环保、可持续等属性关注度越来越高,拥有数字护照的产品,无疑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能够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从行业角度来看,产品数字护照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透明度与协同效率。在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中,各环节信息往往分散且难以整合,数字护照的出现,能够将产品从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集成。这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产品信息,加强协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确保供应链稳定可靠,提升整个行业的运营效率。例如,在电池生产中,通过数字护照可以追踪原材料的来源,确保其符合环保标准,同时也方便企业对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行管理。
    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是我国制造业应对国际贸易新要求的有力手段,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借助产品数字护照这一抓手,依托我国现有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区块链基础设施等,能够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标识规模化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然而,也应认识到,在产品数字护照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在数据层面,主流的产品数字护照容纳了产品的基础数据、材料数据、性能数据、合规性数据、生产销售数据、售后回收数据、生态环保数据等7类信息,其核心数据来源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涉及环节多、数据敏感性强。以生态可持续方面的数据为例,通常包括产品的碳足迹、环境影响评估、可回收性等信息,需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跨多个部门和环节进行数据整合,因此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采取多种应对策略。要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整合和存储相关信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加强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安全可控地共享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可采用区块链等可信技术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在国际合作方面,虽然我国在产品数字护照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基础,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初步建成,形成了5个国家顶级节点和2个灾备节点的工业互联网“5+2”格局,标识应用覆盖多个行业,相关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等也已具备应用条件,但在与国际标准对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欧盟是产品数字护照相关制度的主要推动者,按照其颁布的相关法规,产品数字护照将于2027年上半年在重点行业强制生效,被列入第一批管理对象的电池、纺织品等均为我国出口欧洲的主要产品。我国需要重视并积极开展产品数字护照自主建设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话语权。
    我国首张电池产品数字护照的发布只是一个开始。制造业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数字护照,提升自身竞争力,政府和相关机构则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让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凭借数字护照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